2020年卫星行业研究报告(收藏)(一)

admin 3个月前 (03-11) 产品中心 20 0

  来源:雪球App,作者: 慧博,(https://xueqiu.com/3966435964/167152914)

  1、卫星系统概述

  卫星是数量最多的空间飞行器,是利用空间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用户提供通信广播、导航定位授时、地球综合观测及其他产品与服务的天地一体化设施。卫星的分类方式较多,可以按照所处轨道、应用领域以及重量进行分类。其中,人造卫星主要所使用的主要轨道如表 16 所示。

  同时,卫星可以按照应用领域分类,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卫星主要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遥感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其他还包括一些教育、科研用卫星等,但由于数量占比较少,本报告不做过多分析。卫星按照应用领域分类如图 40 所示。

  一套完整的卫星系统由功能配套、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的空间系统与地面系统组成。具体各分系统构成情况如图 41 所示。

  ① 空间系统

  在空间系统方面,尽管卫星按其应用领域分类众多,但空间系统一般均由有效载荷和保障系统两大类分系统构成。有效载荷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任务,保障系统用于保障卫星从火箭起飞到工作寿命终止星上所有分系统的正常工作,其中各种卫星的保障系统基本均由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姿控系统、轨控系统及测控系统构成,卫星空间系统各分系统的具体功能如表 17 所示。

  与导弹及火箭整机系统类似,卫星的设计、研发及制造也属于系统工程,研制一颗传统的新型卫星周期可达 5-8 年(小卫星或微小卫星研制周期有所不同,一般较短),而在研制发射成功后,其结构、电源、姿态和轨道控制等分系统构成的保障系统平台一般可继续用于其他新研制的相同类型及规模的卫星,缩短未来型号的研制周期及降低成本。卫星研制的简略技术流程如图 42 所示。

  卫星所处的在轨工作环境一般为真空、高低温交变、强电磁辐射等恶劣环境,因此卫星具有不可维修性、自主工作性的特点。在此条件下,卫星保障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尺寸、质量、功耗、寿命、可靠性、遥测参数、遥控指令等,而在有效载荷方面,其性能指标与卫星的应用领域有关,如遥感卫星中的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要考虑相机分辨率、数据传输速率、数据压缩比、信息存贮容量等。

  ② 地面系统

  卫星地面系统则主要由地面测控系统及地面应用系统构成。其中,地面测控系统由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实时计算机处理系统、显示记录系统、时间统一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事后数据处理系统各分系统共同组成。具体各分系统的具体功能及构成如表 18 所示.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根据卫星应用领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报告将重点分析当前应用市场规模较大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系统以及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各类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具体应用领域及具体设备产品如表 19 所示。

  2、 卫星产业市场现状

  按照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的统计口径,卫星产业由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服务以及地面设备四部分组成。由于卫星发射市场基本等同于运载火箭市场,卫星测控运营主要由国家建设的航天测控网构成,与资本市场关联度较弱,本报告中涉及的卫星相关市场仅包括卫星制造、地面设备以及卫星服务三部分,也对应了 4.1 节中卫星系统的卫星空间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卫星地面系统研发设计制造以及卫星应用。

  根据 SIA 的统计数据,近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规模及构成如图 43 所示。可以看出,卫星产业市场中, 地面设备及卫星服务的市场占比均超过 40%,卫星制造市场占卫星产业市场总体不足 10%,2019 年甚至不足 5%,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当前用于 LEO 轨道组网的低成本小卫星或微小卫星数量占比有所提高导致。

  2.1 卫星各细分产业市场测算

  2.1.1 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主要是卫星空间系统制造的市场,据 SIA 公开的数据,近十年来全球卫星制造市场保持了总体缓慢增长的趋势(见图 44),而 2019 年则出现了明显下滑,参考对应的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变化(见图 45)可以发现,市场规模的波动原因主要是卫星发射数量存在波动,而卫星发射数量的波动主要是受统计年度前几年卫星需求(由于卫星从研制到发射存在几年的延迟)以及卫星替换更新周期影响。

  而从 SIA 公布的 2013-2016 年各国(区域)在全球卫星制造市场的组成(见图 46)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全球卫星制造市场中始终占有最大的比例,稳定在 50%到 70%之间波动,而中国与美国在卫星制造市场上的差距明显,中国 2013 年到 2016 年卫星制造市场仅占全球的 4%到 5%,同时,美国、欧洲及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由 2013 年的 92%增至 2016 年的 98%,表明了全球卫星制造市场有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我们预计,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部分航天产业不发大的国家对卫星应用的需求有所增长,但受限于自身技术原因,而更多的向航天产业发达的国家订制卫星所致。

  由于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卫星的空间系统有效载荷一般不同,因此其对应的卫星产值也存在较大差异, 不可一概而论,为对未来卫星制造产业市场规模进行更好的测算,我们需要对卫星制造市场中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类卫星进行单独讨论,结合 4.1 节中按照应用领域对卫星种类的分类,将卫星可以分为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技术验证卫星以及其他卫星。各类卫星的具体定义及包含对象如表20 所示。

  按照以上标准,从 2012 年到 2019 年全球历年发射的各种卫星数量占比(见图 47)来看,2014 年全球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的数量占比较 2013 年比出现了显著增长,并一直持续到 2017 年,主要原因是2014-2017 年,研发周期短,响应速度快且成本较低的星发射数量快速增长,而大部分立方星均属于对地观测卫星。

  市场规模方面,从 2012 年到 2016 年全球发射的各类卫星市场价值分布(见图 48)来看,星数量较多的遥感卫星尽管发射数量较高,但市场规模占比始终低于 20%。技术验证卫星由于应用领域主要为验证一些设备以及工程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并未开展实际服务,市场规模较小。我们认为其他类卫星的数量较少,市场规模占比却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军用卫星一般采用了尖端的技术、可靠性高、价值高的设备器件导致。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测算了全球各类卫星单颗市场价值(此处只为做出定性判断,因此未区分卫星大小区别),如图 49 所示。可以定性判断遥感卫星的平均市场价值远低于通信卫星及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的平均市场价值一般大于导航卫星,可以看出,该判断也解释了 2014-2016 年遥感卫星数量占比较大,但市场规模却低于数量占比较小的通信卫星及导航卫星的原因。

  在各类卫星数量变化趋势方面,根据UCS(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卫星数据库中的统计数据, 截至 2020 年 4 月 1 日,全球在轨正常工作的卫星共计 2666 颗。其中美国运营卫星数量居首位,达到 1327颗,占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49.77%,中国运营卫星数量居次位,达到363 颗,占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13.62%。

  具体对比中美在轨卫星种类分布(见图 50),可以看出,截至 2020 年 4 月 1 日,中国在轨正常工作的遥感卫星数量最多,通信卫星数量占比低于美国,这与我国在政策上对商业通信卫星管制较严格有关,同时我国科学实验卫星数量占比较低,表明了在当前我国航天产业体系整体落后美国背景下,加大卫星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将是中短期的主要工作,因此卫星发射及制造数量未来均有望保持增长。

  从我国与美国卫星所属主体的性质对比(见图 51 及图 52)来看,我国卫星中的商用卫星数量占比远小于美国,而政府及高校运营的公共事业类卫星占比数量较大,我们判断,伴随未来我国航天法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我国在新基建战略中对“卫星互联网”的推进,商用卫星的数量占比有望提高

  按照我国公开披露的航天发射记录来看,2012 年以来我国发射的各类卫星数量如图 53 所示。可以明显发现,自 2016 年起,我国发射了大量应用于国土资源勘测、气象及灾害监控的遥感卫星,且其数量总体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在加速建设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背景下,近两年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量较大;在 2015 年技术验证卫星(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占比较大)发射数量达到一个峰值下,2018 年及 2019 年遥感卫星的数量出现高速增长,因此我们判断,在 2018 技术验证卫星发射数量达到 2015 年后的峰值后,2020 年后遥感卫星或通信卫星星座组网将进入密集部署阶段,特别是在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新基建”战略背景下,通信卫星的发射数量有望达到一个新的高点

  未来数量测算方面,我们主要对当前在轨正常工作卫星的退役更新以及未来卫星星座的新部署计划两部分构成分别进行测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场规模测算区间为 2020-2025 年,因此本报告中各类卫星的新增需求测算时将包含 2020 年上半年已经发射的卫星。

  ①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方面,目前在轨的通信卫星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中星卫星系列、系列、天链一号、中信集团的系列以及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系列,具体情况如表 21 所示。而以上通信卫星一般为大型卫星,寿命基本为 15 年左右(天链一号为 5 年左右),同时该类卫星基本功能为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手机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以及转发器租赁等。

  未来,我国还将开展新的通信卫星部署计划,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计划、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及行云工程等。具体部署数量及部署计划如表 22 所示。可以看出,我国未来三大通信卫星星座组网均计划在低轨轨道部署,且数量庞大,参考海外该类卫星特点及相关的披露信息,我们判断该类卫星均属于小卫星或微小卫星,成本较低。

  综上,我们可以对 2025 年前已公布的我国通信卫星需求做出测算,如表 23 及表 24 所示,预计 2025年前,我国通信卫星中大卫星需求 12-13 颗、小卫星或微小卫星需求 1664 颗。

  ②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方面,我国主要以北斗导航卫星为主。该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的 GPS 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外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其目前在轨情况如表 25 所示。

  当前,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已无补充发射及更新计划,北斗三号系统全球卫星组网空间段已经完成, 未来我国导航卫星的新增需求将主要来自下一代北斗卫星组网部署计划,同时,北京未来导航有限公司以及吉利科技孙公司时空道宇也提出将建设星基导航增强系统,具体部署数量及部署计划如表 20 所示。

  综上,我们可以对 2025 年前已公布的我国导航卫星需求做出测算,如表 27 及表 28 所示,预计 2025年前,我国导航卫星需求约 5-6 颗,国内星基导航增强系统用卫星 620 颗左右。

  ③ 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方面,作为我国所有卫星种类中数量占比最高的一种卫星,当前各遥感卫星星座组网部署众多,主要在轨正常工作的遥感卫星系列如表 29 所示。

  我国未来遥感卫星的部署计划也多于通信和导航卫星星座未来部署计划数量(见表 30),主要原因为遥感卫星作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数量占比最多的卫星类型,具有低成本和研发响应快的特点,同时遥感卫星下游应用市场广阔,以上均导致其近年来数量上成为了商业航天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基于当前在轨遥感卫星和未来遥感卫星星座部署的计划,我们可以对 2025 年前已公布的我国通信卫星需求做出测算,结果如表 31 及表 32 所示。我们预计 2025 年底前,我国遥感卫星中大卫星需求约为 83到 86 颗、小卫星或微小卫星需求约为 450 颗。

  除了通信、导航以及遥感卫星外,科研卫星尽管市场价值较高(见图 49)和技术验证卫星发射数量较多,但由于我国科研卫星数量相对全球发射较少,同时技术验证卫星实际价值较小,因此本报告中暂未将其计入卫星制造市场规模测算中。综上,结合以上对三大主要种类的卫星在 2025 年前已经披露的需求数量,我们对各类卫星测算基本

  假设以及测算的结果如表 33 所示。可以看出,我国 2020-2025 年卫星市场规模可超过 3150 亿元,年均市场不低于 520 亿元。其中,80%以上市场将来自于部署在 LEO 的通信小卫星(或微小卫星)以及星基导航增强系统所使用的小卫星(或微小卫星)。

  2.1.2 地面设备

  卫星地面设备主要包含了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两部分,网络设备主要包括了卫星信关站、控制站、网络运营中心(NOCs)、卫星新闻采集(SNG)以及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大众消费设备主要包括卫星导航设备(GNSS)、卫星电视、广播、宽带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等。从 SIA 发布的近年来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变化及构成(见图 54)可以看出,相较于卫星制造,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增长快速,从2012 年的 754 亿美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13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13%,

  根据 SIA 发布的 2019 年全球卫星产业报告中披露的 2019 年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及构成中(见图 55)可以看出,在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中,消费设备里的卫星导航设备市场占比最大。

  ① 卫星导航设备市场测算

  根据 UCS 统计,截至 2020 年 4 月 1 日,各国具体运营导航卫星的数量分布如图 56 所示,可以看出,有 6 个国家(或地区组织)当前运营着导航卫星,其中我国运营的导航卫星数量最多。在这 6 个国家(或地区组织)建设(或正在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包含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 GNSS),包括:GPS 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GLONASS 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以及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欧盟)。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即将部署完成的卫星的参数如表 34 所示。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最晚,但实现功能上较其它三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多出了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

  根据 2019 年 10 月欧洲 GNSS 管理局发布的《GNSS 市场报告(2019)》披露。全球宏观趋势带动产业和个人 GNSS 应用,延续了近几年的显著增长,包括设备和服务在内的全球 GNSS 市场未来十年将继续扩展。2019 年全球 GNSS 设备总销量超过 17 亿台(套),GNSS 终端社会保有量为 64 亿台(套),全球 GNSS 市场服务总收入达到 1500 亿欧元。并预计 2029 年,GNSS 设备销量会达到 28 亿台(套),保有量达到 95 亿台(套),设备和服务收入增长到 3244 亿欧元。同时,2019 年,GNSS 产业的价值创造仍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 28 国和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

  中国从 2012 年北斗系统开始提供正式服务以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以约 20%的年增长率稳定增长(见图 57),2019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达到了 3450 亿元。但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内改革调整、行业采购量下降、新增市场放缓、跨界竞争加剧等客观因素影响,2019 年产值增速进一步放缓。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增速下降明显,为 1166 亿元(+9.07%),占总产值的 33.87%(-1.64pcts),而伴随北斗应用进一步普及,对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经超过 80%。按照《GNSS 市场报告(2019)》中对 2019-2029 年复合增速 8.02%估算,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市场规模可以达到 5480.80 亿元左右。

  另外,从图 57 可以看出,在进入 2016 年后,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增速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主要原因为受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内改革调整、行业采购量下降、新增市场放缓、跨界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从国家和各地方政策及项目支持情况来看,政府对战略新兴产业政策支持方向有所调整,对北斗领域的扶植项目数量明显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分析,2017 年-2019 年期间总体支持降低 57%左右。仅从政府公开采购招标数量来看,2017 年涉及北斗的政府采购标的数量为 1677 个,2018 年为 1064 个,2019 年只有 639 个。另据经营军工业务的部分北斗企业披露数据显示,2019 年军工订单数量和合同金额也下降明显,普遍减少在 20%以上,个别企业甚至减少 70%以上。

  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对当前北斗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和国际化发展情况的详述,在北斗第三代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着力打造基础产品,推动多领域应用,带动“北斗+”融合应用发展,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增长。

  综合以上形势,我们判断,在 2009 年起北斗三代工程开始启动的十余年间,受到北斗二代及未完整建成的北斗三代导航系统在定位精度及技术成熟度上均落后于其他全球导航系统,且国内卫星导航下游服务仍为传统的卫星导航位置服务,较其他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缺少竞争力,因此市场推广上主要需要政策支持。而在近三年来,经过技术的积累,市场已经孵化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北斗导航应用下游的企业, 国产替代带来的市场空间逐渐减少,传统的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市场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期,部分“+北斗”产业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伴随 2020 年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建设完毕,我们预计国内传统的卫星导航产业传统应用下游市场增量空间将逐渐缩小,而“北斗+”和“+北斗”两种融合创新的推进将替代成为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的主要增长点,但需要注意,在北斗导航产业下游催生的产业融合在带来增量市场的同时, 跨界竞争也将持续加剧。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已形成了完整的内循环。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中游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众多行业应用。

  近五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各部分产值占比如图 58 所示,可以看出,在当前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中,代表地面设备制造的中上游的产值占比均在缩小,而北斗导航系统下游运营服务市场规模在快速提升。

  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的上游及中游定义为我国卫星地面设备领域,下游定义为卫星导航服务领域。基于当前卫星地面设备领域占比逐渐下滑趋势,我们假设 2025 年我国地面设备领域市场规模规占比为 45%,则 2025 年卫星导航地面设备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达到 2481.16 亿元。

  除卫星导航外,卫星地面设备其他的应用领域在于卫星通信以及卫星遥感领域,包括了除导航应用的其他消费类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② 其他消费类设备市场测算

  除卫星导航的其他消费类设备中,卫星移动通信设备终端为主要构成。据工信部统计,截至 2020 年 7月末,我国地面移动通信用户达到 15.97 亿户,4G 用户超过 12.88 亿户。按照国际咨询公司的测算方式, 卫星移动通信用户数一般取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用户数总量的 0.2-1%,取下限计算,国内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的潜在用户数将达到 319.4 万户,按占该市场的 1/3 计算,保守估计直接使用卫星移动系统的活跃用户数量可超过 100 万户,按照一户一台测算,个人直接使用的卫星手持移动通信终端需求为 100 万台。而的发展,卫星移动培育了大量潜在的使用多模终端配置用户,即使按 1%计算,多模终端数量也有望达到 1600 万台。

  假设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终端价格 5000 元,多模智能手机价格 1 万元,单兵手持终端价格 2万元,车载和便携式终端价格 20 万元进行测算,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终端总需求量可达 2151 万台,总市场规模可以达到 2012 亿元,具体测算如表 35 所示,但根据天通一号网披露,截至 2018 年 12 月,国内只有8-10 万卫星通信用户,不超过国内卫星移动通信终端总需求的 0.5%,假设 2025 年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用户可以达到总需求的 8%,即终端数量可以达到 172 万台,2020年-2025 年期间,每年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市场增量空间平均约为 21.66 亿元左右。

  ③ 网络设备市场测算

  卫星地面设备中的网络设备,主要由卫星通信及卫星遥感应用,接收、传输卫星空间段数据的卫星数据接收站设备构成。其中,VSAT 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套完整的 VSAT 系统由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地面大口径主站(中枢站)以及众多小口径的小站构成,根据恒州博智(QYResearch)分析,2017 年全球企业 VSAT 卫星通信系统市场总销售额约 11.53 亿美元,中国企业 VSAT 卫星通信系统市场为 7.56 亿元,按照年复合增长率 7.71%测算,2025 年中国 VSAT 卫星通信系统市场预计可以达到 13.70 亿元。我们认为当前国内 VSAT 系统市场规模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我国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目前未能得到政策完全放开,尚未实现产业化发展。VSAT 系统的应用领域当前主要集中于政府机构等公共服务部门。

  另外,由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大型地面站一般为国家政府建设,市场增量较少且数据较难获得,暂未详细测算。卫星地面设备中的网络设备暂以 VSAT 设备代替。

  综上所述,我们对卫星地面设备市场的各领域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如图 59 所示。我们对未来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有如下判断:

  (1)2025 年我国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总体可以达到 2538 亿元(见图 59),其中导航设备终端市场占比最大,占比超过 97%。

  (2) 消费设备中的导航设备终端方面,伴随 2020 年上半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建设完毕,地面应用将持续推广,我国卫星导航终端设备的市场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

  (3) 消费设备中的其他设备(卫星移动通信设备)方面,伴随我国推进鸿雁星座、虹云工程等低轨通信卫星的部署建设,未来卫星通信终端设备的市场需求有望增长,但受限于当前卫星通信终端设备较为昂贵、5G 移动通信将迎来快速的拓展、光纤通信的地位短时间内较难撼动等因素影响,消费设备中的其他设备市场规模占比短期内可能较难取得明显的提高。

  (4) 网络设备中的 VSAT 系统方面,尽管据航天科技集团披露,我国约有 1.7 亿户家庭卫星电视直播的市场需求,但受到我国对卫星电视等 VSAT 系统重点应用领域在政策上存在不明确性,保守估计我国未来 VSAT 市场规模仍将保留在较低水平,在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中占比最低。

  2.1.3 卫星服务

  按照近年来美国卫星协会(SIA)的统计方式,全球卫星服务主要由各类卫星通信服务以及遥感服务构成,近年来全球卫星服务市场规模及构成如图 60 所示。可以看出,尽管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占卫星服务市场规模比例有所下降,但始终是全球卫星服务市场的主要构成,其次为卫星固定通信服务。

  其中,大众消费通信服务由卫星电视直播、卫星音频广播以及卫星宽带服务构成;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主要由转发器租赁协议和网络管理服务构成。2017 年卫星服务市场的拆分如图 61 所示。可以看出,在卫星服务的各项具体业务中,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占据了 75%的比例,其次为通信卫星转发器租赁业务,占比9%。主要原因为国外通过卫星电视收看电视节目的现象较为普遍。而 SIA 的卫星服务市场统计中未考虑卫星导航服务市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一方面为国际当前主流的 GPS 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民用 GPS 信号可任意接收,不收取费用,因此未被计入卫星服务市场;另一方面 GPS 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出售手机芯片、信号接收终端等方式取得的收入被计入了卫星地面设备市场中。

  在对我国卫星服务市场进行分析时,除需考虑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以及遥感服务等细分市场之外,还需考虑我国卫星导航中的 GNSS 下游各类“北斗+”应用领域的运营服务市场。因此,本报告中对我国卫星服务市场的测算将主要考虑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遥感服务以及卫星导航服务。

  ① 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市场测算

  大众消费通信服务方面,主要由卫星电视直播服务、卫星音频广播以及卫星宽带业务。

  卫星电视直播方面,根据《我国卫星直播电视业务发展研究》中的分析,我国在 2008 年 6 月成功发射了中星 9 号卫星标志着我国直播卫星系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 2018 年年底,我国卫星直播电视“户户通”开通用户数量总计 1.1 亿用户,我国的卫星直播电视已经成为了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平台。然而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卫星直播电视项目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根源为当前卫星直播电视平台未能实现商业化运作,国家对其定位仍是有线电视的补充,主要覆盖边远农村地区,实行免费服务,靠政府每年的财政经费维持终端最基本的收视功能以及各省市的基本节目。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与卫星音频广播的市场规模可以参考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以下简称“”)的广播电视业务收入,2018 年中国卫通广播电视业务营业收入为 10.17 亿元,按照中国卫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公司在国内的市占率约为 80%测算,2018 年我国卫星电视直播与卫星音频广播整体业务规模约为 12.71 亿元。政策未出现大规模变动前,未来几年广播电视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取 2014-2018 年中国卫通广播电视业务的复合增长率 1.01%测算,2025 年,我国卫星电视直播与卫星音频广播整体业务规模可以达到 13.63 亿元。

  卫星宽带业务方面,下游的市场需求主要在于陆地卫星宽带通信、航空卫星宽带通信以及海上宽带卫星通信。伴随未来鸿雁星座及虹云工程两大低轨宽带通信星座的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宽带系统接入或将在 2025 年前将有稳步增长。

  陆地卫星宽带通信方面,根据宽带发展联盟统计,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宽带普及率已到达较高水平, 如图 62 及图 63 所示,而卫星宽带收费价格相对较高(天海世界卫星海洋宽带套餐:1519 元/全年 18G 流量),而当前高铁、动车宽带通信大多采用沿线设立 4G、5G 基站的形式,而非成本较高的卫星通信方式,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内,陆地卫星宽带通信较难在我国推广,其市场规模相较于航空卫星宽带通信以及海上宽带卫星通信可忽略。

  航空卫星宽带通信方面,主要用于机上 WiFi 通信。2014 年 11 月 11 日,我国首个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在珠海航展宣布成立,2019 年 6 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弛在 2019 民航趋势论坛上披露:我国航空企业旗下机队已有 140 架开通机上 WiFi,中国的航空互联网市场渗透率刚刚超过 5%,而美国航企的互联网机队占比已超过 80%,未来中国民航的航空互联网将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投入阶段,2020 年 7 月 7 日,中国第一架国产高速互联网飞机正式启航(青岛航空QW9771 航班,基于中星 16 号高通量通信卫星),同时开启了中国民航史上首次机载 Ka 卫星宽带互联网直播。

  基于第三方调研机构 CAPSE(民航旅客服务测评)2018 年的调查研究显示,92%的国内旅客认为需要配备机上 WiFi,27%的乘客愿意为此付费。据《2018 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披露,2018 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 6.1 亿人次,假设航空互联服务 100 元/人/次,可以测算出当前我国潜在航空卫星宽带市场规模可达 151.52 亿元。按照每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每年增长 10%、航空互联网市场渗透率每年扩充 5%来测算,2025 年我国航空卫星宽带通信市场规模将达到 118.11 亿元。

  海上宽带通信方面,根据观研天下测算,2018 年我国海上宽带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6.11 亿元,同比增长 22.2%,随着我国政策的鼓励,加大了建设海洋信息化的进程,另外,海上宽带卫星通信的迫切需求,将不断带动我国海上宽带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的扩大,预计到 2025 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 206.21 亿元。

  综上,我们测算出 2025 年前卫星服务中大众消费通信服务的市场规模,如图 64 所示。

  ② 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固定通信服务方面,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市公司作为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 其业务包含了卫星固定通信服务、转发器租赁等,据公司统计,公司业务国内市占率达到 80%,根据 2018年中国卫通通信、应急保障业务收入为 14.63 亿元测算,我国 2018 年固定通信服务市场规模约为 18.29亿元,假设不考虑中国卫通再次发射通信卫星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即仅考虑需求端增速),且国内政策未出现大规模变动,未来几年固定通信服务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取 2014-2018 年中国卫通通信、应急保障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 1.01%测算,2025 年我国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市场规模可以达到 20.75 亿元。

  ③ 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方面,截至 2019 年 12 月 25 日,天通一号网披露的天通一号通信卫星语音年卡销量 649 张,套餐费及服务费合计 1700 元;数据年卡销量 205 张,套餐费及服务费合计 3900 元。按照二者销量加权测算的天通一号用户年套餐及服务费合计 2528.10 元。参考卫星移动通信地面设备用户数量,我们预计 2025 年我国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可以达到 40.69 亿元。

  ④ 卫星遥感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遥感服务方面,我国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防和政府类需求、商业化需求两方面。政府方面, 对于遥感数据服务的采购商包括:国家安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行业用户,以及各级政府机关、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工程单位等;商业方面,应用领域包括了精准农业、立绘测绘、智慧城市、车联网、船联网以及大众应用等。卫星遥感服务可以细分为卫星原始数据直接消费、基于遥感数据的后续处理加工服务以及后续应用市场,根据立鼎产业研究院测算,2012-2016 年我国遥感卫星各领域的市场规模如图 65 所示。

  数据费用按照年平均增长率 15%、加工服务按照年增速 10%、应用规模按照年均增速 15%测算,我国2025 年遥感卫星服务市场规模可达近 200 亿元,具体市场测算如图 66 所示。

  ⑤ 卫星导航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导航服务方面,基于 4.2.1.2 节中对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及其产业链下游产值的测算,我们预计 2025 年我国卫星导航运营服务市场规模可以达到约 3000 亿元。

  综上,我们对卫星服务市场的各领域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如图 67 所示。我们对未来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有如下判断:

  (1)2025 年我国卫星服务市场规模总体接近 3600 亿元,其中卫星导航服务市场占比最大,占比超过 80%。

  (2) 大众消费通信服务方面,未来市场中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在于海上宽带通信服务,其次为航空宽带通信服务,而卫星电视广播服务在我国未放松相关政策前,市场仍将维持在 15 亿元以下。

  (3) 卫星固定及移动通信服务方面,卫星固定通信的市场规模较小且增速较低,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在 20 亿元左右,卫星移动通信方面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超过 40 亿元。

  (4) 卫星遥感服务方面,作为我国政府对遥感数据需求的提升,以及商业卫星遥感市场开始形成, 预计可以进入一个稳定的成长期,2025 年市场规模在 200 亿元左右。

  (5) 卫星导航服务方面,伴随未来北斗第三代导航系统的组网完成,将带动下游多个应用领域市场的拓展。其核心及相关的下游运营服务市场规模占比也将在导航产业链中占比规模逐渐提高。

  汇总 2020-2025 年我国卫星制造、地面设备以及卫星服务的市场测算结果,可以得到在忽略技术验证卫星、科学研究卫星以及教育用卫星的其他卫星及卫星制造的时间波动性情况下,我国卫星产业总体市场规模预测如图 68 所示。可以看出,2025年我国卫星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 6650 亿元,其中伴随着我国多个卫星星座部署完成,卫星产业市场中卫星服务市场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卫星服务市场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卫星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2.2 卫星各分系统市场情况

  目前,卫星作为最为广泛应用的无人航天器,其研发过程同样适用于图 14 所示的航天系统工程流程, 而完整卫星系统由地面段、空间段以及下游应用相关设备(或服务)构成。

  ① 卫星地面段

  卫星地面段方面,主要由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实时计算机处理系统、显示记录系统、时间统一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事后数据处理系统各分系统共同组成。目前,我国卫星地面设备中的地面站主要用于航天测控,其中商业航天测控仍主要以国家建设的中国航天测控网为主,另建有部分行业测控站和民营测控站,目前仍处于政策和能力的成长期,与资本市场关联度不强,从图 59 也可以看出,卫星地面设备中的网络设备市场占比较低。同时,尽管在商业航天热潮背景下,部分民营企业成立了多家民营地面站,但其主要是为星或微小卫星等提供测控支持,市场规模仍较小,综合以上两点,本节将不对卫星地面设备进行深入分析,而是主要对卫星产业中的空间段及相关下游应用端进行分析。

  ② 卫星空间段

  卫星空间段方面,主要由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姿控系统、轨控系统及测控系统构成。从图 69 所示的不同种类卫星空间段各分系统成本(经费)的构成中可以看出,各类卫星空间段成本构成差异较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卫星的成本构成差异不单单仅存在于不同的有效载荷上, 其工作轨道带来的环境差异等也将会对卫星空间段其他分系统的性能需求产生较大影响,进而促使其成本构成较大。总体来看,各类卫星空间段分系统成本构成的共性主要在于有效载荷、控制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测控系统成本占比均超过 50%以上。

  ③ 卫星下游应用

  卫星下游应用中,卫星通信主要以卫星移动通信设备及服务(大众消费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及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为主;卫星导航主要以北斗兼容型芯片及其相关模块(板卡、天线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终端集成、系统集成以及相关服务为主;卫星遥感主要以相关遥感数据加工处理、提供具体应用场景相关解决方案等服务为主。3、卫星产业链分析

  不考虑卫星地面站,卫星制造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卫星的工程研制,包括卫星的总体论证、设计、仿真测试及试验。卫星总体论证设计、仿真测试及试验主要由、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所属卫星相关研究所或所属企业、相关高校参与,此外当前也有部分微小卫星(星)的总体设计、仿真测试及试验由高校、相关商业卫星企业参与。

  卫星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卫星试样的设计、制造及生产、其中涉及到的通导遥卫星有效载荷、结构系统、测控系统、姿轨控制系统、热控系统、电源系统由于对相关专业技术积累及资质要求较高,同时与卫星的总体论证、设计关联性强,因此行业壁垒较高,主要仍以、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或所属企业参与,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零部件及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产品供应。而目前参与卫星地面测控网及数据处理的参与者已开始由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或所属企业向部分具有相关资质的民营企业拓展。

  卫星产业链下游目前主要由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及卫星遥感三方面构成,伴随卫星产业链下游应用向民用领域快速拓展背景下,、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等所属相关企事业单位外的大量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其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卫星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情况具体如图 70 所示。

  4、卫星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卫星下游应用领域繁多,受各类卫星有效载荷的差异以及应用领域的需求差异影响,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遥感卫星的技术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我们先对卫星通用分系统中与资本市场关联较为密切的测控分系统、电源系统进行技术发展分析,同时再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及卫星遥感应用为代表的航天产业下游进行技术发展趋势深入探究。

  此文章未完,请见:【2020年卫星行业研究报告(收藏)(二)】或关注“慧博资讯微信”流畅阅读 !

2020年卫星行业研究报告(收藏)(一)

2020年卫星行业研究报告(收藏)(一)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