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十二式!

admin 4个月前 (02-23) 新闻中心 35 0

  第一式:“剑宗”与“气宗”

  第二式:材料阅读的三才剑法

  第三式:材料阅读四大技巧

  第四式:材料阅读与申论提分

  第五式:归纳概括题目六要点

  第六式:如何解决归纳概括题中的模糊材料定位问题

  第七式:如何破解高难度归纳概括题

  第八式:如何破解作答概括归纳题时瞻前顾后的纠结心态

  第九式:最难莫过综合分析,无分析、死路一条(上)

  第十式:最难莫过综合分析,无分析、死路一条(下)

  第十一式:提出对策题,对策体现水平

  第十二式:应用文写作,别太在意格式

  相比较考生对于行测模块复习的积极主动,很多公考者对于申论模块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只是稍作复习甚至裸考申论的考生大有人在。

  我将其对待申论复习的态度概括为“鸵鸟三不策略”,即不愿意、不主动、不负责。

  申论,作为与行测模块分值比重相当的模块,考生普遍复习出现这样的情形,除去考生自身原因之外,还主要由申论模块的特点所决定。

  1、单篇申论练习耗时长,难分割。

  一般来说,一套申论题目时间多在两个小时。不同于行测可以分模块专项复习,科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复习。申论复习往往只能整体作答,个把小时左右的碎片化时间往往难以有效利用。

  2、答案正确与否难量化。

  不同于行测模块几乎所有题目都有明确的答案可供考生自检自测。申论模块在官方不会给出类似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考生只能依靠各家培训机构,各种培训老师给出的参考作答去自己揣摩判断。这种本身缺乏权威且仅为一家之言的参考答案往往先天难以获得考生的认同和信任,特别是在考生质疑参考答案的情况下。考生甚至难以判断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参考答案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削弱了考生学习申论的积极性。

  3、复习效果难量化。

  不同于行测模块,考生可以通过真题模拟,可以通过各个模块的正确率变化来检验自己的行测复习效果。考生对于申论模块往往难以有效自检自测。甚至即便是复习误入歧途也很难有效发现,这种看不到提高希望的复习也影响了考生的积极性。

  4、基础先天不足,问题积重难返。

  很多考生多年以来缺乏阅读习惯,多年不读书,怠于思考,积累下来的学习弊病表现在申论复习上就是积重难返。像有些考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基本上作文从未及格过,指望有限的公考复习时间去提高考生多年欠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确不太现实。

  作为一名公考资深人士,我将申论复习之道系统整理成文,帮助那些在考公路上摸索前进,甚至被某些学渣老师误导的公考人。但之前受制于工作的压力、家庭的事物以及我个人学习,个人时间几乎所剩无几,以至于承诺过的申论文章也不得不一拖再拖。

  目前,我梳理了一下基本申论模块写作思路,预计整个文章大概包涵十二个子模块。

  当然了,不排除我在写作过程中,又有新的思路增减,姑且先不严谨命名为《申论十二式》,希望能够对于考生复习申论有所帮助。

  当然了,本人向来对于这些我考过的东西比较懒惰,能不能坚持下去拿出符合我要求的精彩文字作品,我心里也没有底。如果写出来的东西不能够让我自己满意,我宁可不发出来降低我的水准。所以希望喜欢我文章的考生能够积极给我鼓励,让我有动力和积极性能够坚持下去!!

  看过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朋友,一定会对华山派剑宗与气宗之争印象深刻。其实,在公考申论模块,也存在着“剑宗”和“气宗”之争,即做题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哪个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剑宗——申论做题技巧派。目前公考培训领域主力派系。该派系强调做题技巧,迷信做题技巧。通常认为只要掌握熟练做题技巧,就能实现申论质的突破。如同华山派剑宗,强调剑术招式优先,以剑驭气。很多公考考生目前重点学习的技巧即为做题技巧。考生听过一些公考培训的课程,多数也是从做题技巧入手的,重点讲授做题技巧。

  气宗——申论阅读技巧派。目前公考培训领域小众派系,以至于该派系一般不为人所知。该派系强调阅读技巧,认为做题技巧无外乎是阅读技巧的延伸。通常认为只要掌握熟练阅读技巧,题目自然可以轻易化解。如同华山派气宗,强调内功修为优先,以气驭剑。但相比较做题技巧而言,阅读技巧的提升却并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工作。因此,考生很少能从培训中学到阅读的技巧。

  在我看来。两派之争都过于偏颇,无论是阅读还是做题技巧都是应当重视的,不存在哪派压倒哪派的情况,也不限于阅读技巧和做题技巧两个方面。

  如果按照重要性及学习的难易程度划分,鄙人把公考申论复习要点做一个排序,应为:1.做题技巧;2.阅读技巧;3.文字书写及表达;

  4.相关背景知识。

  做题技巧

  最重要,最容易提高的非做题技巧莫属,否则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老师都侧重于这个部分。这部分内容包括归纳概括题如何材料定位,如何寻找第一关键词、第二关键词,如何根据题目字数及分值要求,合理调整作答等等等,此类技巧均属于做题技巧范畴。

  学习做题技巧的优点在于快速,考生可以快速对申论做题有个整体的掌握,最容易学业最易学。但缺点就在于,由于该技巧本身缺乏对文章材料的关注,往往将技巧高度抽象化,沦为很多考生听得懂,但不会用,用不好的屠龙术。

  二、阅读技巧

  这种技巧学习起来,相比较做题技巧难度要大一些。主要难度在于很多考生不良的阅读习惯难以纠正,以及阅读量的先天不足。

  我接触过的一些公考考生,由于常年没有阅读,甚至是低端阅读、零阅读,阅读基础先天不足。概括起来就是三宗罪:阅读理解差,阅读速度慢,阅读习惯不良。

  很多考生一段文字读过之后,最多只能看出字面意思。就连小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归纳段意的能力都严重欠缺,这种先天不足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弥补的。再有,阅读速度不够。只能一行一行地阅读,略读、扫读等技巧完全没听过。甚至,很多考生阅读习惯非常差。曾经听有人对我说,他如果不小声读出声来,文字内容甚至根本无法入脑。

  文字书写及表达这部分内容也是考生无法快速提高的部分。包括文字的书写水平,卷面的干净整洁程度,这些都是能够轻易培养出来的吗?实际上,对于已经二十几岁,大学毕业的考生来说,这部分水平基本上已经定型了。除非极有毅力的考生才会专门花时间去慢慢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否则,纵然你妙笔生花,但落笔如同狗爬,你的申论分数也很难理想。至于表达的深度,也是如此。许多词汇对于考生而言连听都没听过,或者是即使听过,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种情况下,能寄希望考生在考场上使用出这种深度的词语吗?

  相关背景知识

  这部分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基本上用处不大。例如,那些考乡镇、考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职位的考生而言,要求他们能够深度掌握相关背景知识显然是强人所难。但对于考发达地区、考高级别职位的考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将成为决胜的关键所在。

  在做题技巧、阅读能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作答内容的深度将成为高级别公考生竞争的关键所在。当然了,对于某些题目来说,相关背景知识影响力不大。

  例如对于某归纳概括题目,知识点的选取完全来自给定资料,这种情况下,考生对于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就无法为此道题目的作答增加分数。而对于某些题目,例如材料完全无对策作答内容的问题对策类题目,完全比拼的就是考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个时候这个因素对于申论分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说了这么多,只为告诉广大公考生一个真相。申论涵盖了如此多的方面,有的相对容易学,容易提高,有的很难学,很难提高。但是很多考生都听到各种公考神话,什么一个月零基础上申论上八十,什么掌握了体制内的声音申论就能高分等等,都只是忽悠傻子的把戏罢了。

  不是你们不可以相信,而是在这种博傻的游戏中,已然完成了考生的分层。那些头脑简单、智商先天不足,愿意相信这种不靠谱宣传的蠢货们,将注定成为被忽悠的对象,注定只能是公考的庞大分母罢了。

  1.三才剑法第一式——重视材料

  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信息并相应作答是申论考试的首要原则。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基础公务员职位,而非领导职位,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出适合机关工作的初级公务员,而非领导干部。因此对新入职的公务员而言,首要的要求是具备相应的信息采集及决策执行能力,而非创造性的领导工作能力,因此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备初级公务员所应当具备的分析执行能力,而非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在申论考试中,即为要求考生注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就是任何考生,面临任何材料,无论之前对材料内容是熟悉还是陌生,都不能脱离材料去答题。无论是以2016联考还是2016年国考副省级、地市级为例,所有题目内容全部包含“给定资料。。。。。”,可见答案从材料中来的重要性。

  2.三才剑法第二式——有针对性阅读

  由于申论考试材料内容洋洋洒洒大概六七千字,如何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成为公考申论能力的一个重要考察项目。在此,我们主张一定要先看题目再进行初次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而千万不要急于抢时间阅读。试卷下来,扫一眼看看题目说的大体内容,然后花5分钟时间分析试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试题中要求精确定位的试题,要格外注意。例如“根据给定材料**”“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项”,一定要在阅读前就定位清楚。

  3.三才剑法第三式——提炼段义或寻找关键词、关键句

  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即使做到了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同样也会遇到在面临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表现在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无谓地重复阅读材料内容上。(很多考生在申论考场上的表现就是,找不到答案就回头再阅读材料,如果还找不到,甚至还要从头到尾去阅读材料,试卷翻得哗哗作响,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干扰了考生的心态。)这也是绝大多数考生在答申论试卷时的普遍状态。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过度”阅读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还会造成考生内心的焦虑,不利于冷静地解答问题。

  在此提示考生,在进行首遍阅读时,可以以尽可能简短的几个词或一小句话标注该段的段义或是勾画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这样的好处就是在资料中进行深度阅读寻找答案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对于需要深度阅读的段落(主要表现在相关题目设置及分值上),这种程度的做法就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学会提取隐形的要点,在未来的申论考试中,这部分能力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申论最关键的区分因素之一。

  例1.[2010年918联考]材料1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承担着保证国家能源供应,保证矿工安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任。在长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从煤炭整体开采水平上看,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70%以上,其中15万吨以下煤矿占到了60%。

  具体来看,在资源回收率方面,中小煤矿平均只有15%。据测算,这意味着开采一吨煤要浪费6吨的资源,每年破坏资源20亿吨,每年因为煤炭开采造成环境总的损失大约有300亿元。在矿难方面,过去平均每年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有13起,其中乡镇煤矿占到70%,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相当于国有重点大矿的17倍。因为开采秩序混乱,很容易滋生腐败。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前些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监管的“黑煤”,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碍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使山西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沉重的资源环境与生命代价。

  2008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煤炭企业全面整合重组。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目前的2598座煤矿将压缩到1500座以内,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90万吨,这也意味着将压减现有煤矿60%以上的规模。

  我的分析:材料1分3段,每段的段义或关键词、关键句就在文章当中体现,比较好找。第一段关键句“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第二段关键词是“资源回收率、矿难、滋生腐败、流失税费”。第三段关键词是“压缩规模”。概括材料1的内容就是,由于多、小、散、乱的格局,表现在资源回收率、矿难、滋生腐败、流失税费等方面,所以要兼并重组压缩规模。

  例2. [2012国考副省级]材料3发达国家并非生来就是“世界上食品供应最安全的国家”。类似的“食毒时代”,他们也经历过。1906年2月,美国长篇小说《屠场》面世,揭露肉联厂工人非人道的劳动状况,“本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看到这令人作呕的描述,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屠场》导致美国肉类食品消费和出口急剧下降,瞬间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注。在舆论压力下,美国国会当年6月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肉类制品监督法》,由此逐步进入了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的时代。

  1927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一个新的下属机构:食品、药品和杀虫剂组织。1930年,该机构名称改为“食品药品管理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FDA。和FDA一起在联邦层面上负责食品安全的,还有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和检验局、动植物卫生检验局等机构。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陆续通过了近20部重要的食品药品监管法律,赋予FDA更多的职权。对于被查出问题的食品,FDA毫不手软,生产商和销售商都会受到处罚,且要花巨额费用召回相关食品。

  我的分析:材料3共三段,我们发现逐段提炼段义或寻找关键词、关键句显然没有必要。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关键句,概括起来关键词就是“法制化”。第三段第一句话是关键句,概括起来关键词就是“成立机构”。结合上面材料2的内容提到的他律,我们可以提炼出材料3的段义,即强调他律,从颁布法律和成立专门机构两个方面进行他律。

  例3.[2013年414联考]材料2“她们太没有责任心了,上班的时候还玩手机,聊天,哪像我们呀。”陈青头一扭,提高声调对着李婉芸说,李婉芸笑了笑,不做声。

  这是条小小的商业街,有可供歇脚的长凳,时近黄昏,“70后”陈青和“90后”李婉芸在此聊着天。街外,由于植被稀少,工业园区被巨大而又沉闷的灰色笼罩,灰色的天,灰色的厂房,身着蓝色和浅灰色工装的女工们来来往往,货车和摩托车四处穿梭。这个工业区的高峰时期,曾工作和居住着8万人,但随着企业部分产能的向外转移,现在只有3万人左右了。人群的聚散,青春的过往,10年前就来到这里的湖南人陈青是目睹者,就连她自己,也是几进几出,换厂、结婚、生孩子,在生活中,她以家乡为据点,在工作中,她以这里为据点,两边穿梭,沉默又坚韧。

  去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李婉芸是新一批的落脚者,她说她也认同陈青对她们年轻人的看法,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选择多多啊,年轻人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绝大部分人的志向并不在那些单调枯燥的生产线上,不愿干了就走呗。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她所在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这个庞大而年轻的外来工群体的归依,正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越来越现实的挑战。

  来自湖北荆州,现在在这个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一名李姓男员工说:“我们四周是高高的围墙,还有铁丝网,戒备森严,好像监狱一样,连上厕所都限定时间,平均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已经在广州打工7年的小王,今年25岁,也在这家厂里上班,他的话语里藏着许多无奈:“你看我们的厂房,条件好着呢。可是,一进车间,所有人就失去了名字。工人密密麻麻地坐着,工作的时候根本没空说上一句话,得死命盯着手里的活,稍微一放松,零件从你眼前滑过,钱就从你眼前溜走了,因为我们都是计件工资。最近我总是想起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有时我会想,我们是不是和电影中的夏尔洛很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我们!”但是,这家厂的厂长助理王先生却说:“现在的年轻工人,已与他们的父辈不同,并不满足于做工挣钱。他们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自由、个人尊重越来越重视,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马上就会跳槽。企业如果不能有一批长期忠诚的骨干,企业壮大和职工发展都很难谈得上。”

  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国内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有人评价道:“中国的工人获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认同,却没有在中国获得普遍的认同。”在一些人的眼中,中国的工人,现在基本成了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是不需要多高技术的作业者。劳动力,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梦想和追求,有着家庭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

  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事情。相比较于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这句话同样契合中国的实际,中国工人,需要时代的认同,需要社会的尊重,还需要有发自内心的骄傲。

  我的分析:

  材料2主要是通过事例来提取段核心,纵观材料2的5个自然段,发现逐段提取段意没有太大的意义,结合题目设置要求寻找工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可以提取出:1、缺乏耐性、不能忍受枯燥的流水线工作;2、缺少尊重和认同,要求自由和尊严。

  重视首末句

  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因此相当一部分的材料都能从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找到段落的大意或中心思想以及关键词、关键句,而这往往成为材料的关键。

  例1.[2011国考地市级] 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2.重视关联词

  很多时候考生要懂得分清材料文意表述的重点,通常时候材料中会用一些“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来阐述段落的真正意义,这种方面的能力其实是和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言语理解”部分一样的,都是要求考生应当具备的。主要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等等,通过这些关联词,可以寻找出材料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为解题指明了路径。

  例1. [2012国考副省级] 2010年6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某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名誉会长P先生认为;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不讲良心,任何环节都可能出问题。该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M先生认为:食品企业应当将自律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宝”,全部押在从业者的良心上,还应该强调“他律”,以真正实现食品安全。

  例2. [2010年918联考] 专家C认为,从资源综合利用角度而言,单纯强调单位矿井规模并不科学,对于这种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合,除了在法律层面需要商榷外,更要在操作中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建立起双方认可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特别是在补偿方面要做到充分、合理、及时。

  3.重视同义词或近义词

  申论考试的第一类题,往往就是概括题。做这类题除了按照题干要求精确定位段落之外,就是要通过寻找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寻找答案点。

  出于提高考生区分度角度,很多时候,题目设置者不会就问题的原词而在题中原词重复的,而是会通过变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增加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掌握了这一点这类题就很明确了。

  以2010年918联考为例。题目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主要争议。(15分)

  我的分析:

  首先,要求概括出煤炭整合的争议,很显然这是一道典型的概括题,既然是概括,就一定可以从资料中找到相关的答案线索,注意不要脱离材料,按自己的理解去概括。

  其次,题目中没有对此题答案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例如“给定材料题**”,那么就要从更大范围去选择,显然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再有,题目要求概括争议,如果在材料中仅仅以“争议”这个词反复出现,显然题目的设置过于弱智,缺少区分度,那么为增加难度,出题者一定会进行相应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变换,考生在寻找之前就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就争议而只找“争议”。

  事实上,那年的材料中,先后用了“质疑”、“担心”、“商榷”,都是“争议”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只要看穿了出题人的这一点计谋,那么这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重论点而轻论据

  之前在我们中学时代学习写议论文时都学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也学过说明文的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知识对于申论考试也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在材料中罗列的众多文字,我们应当用我们中学学到的这些知识来帮助我们化繁为简,去粗取精。

  例1. [2012国考地市级]材料1.下面是某网站最近发表的谈关于公共文化教育的文字: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生命线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一场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让城市半瘫痪,居民的家也不再是安全的港湾,劣质建材散发着致癌的毒气,劣质缆线成为埋在家里的地雷,泄露的燃气就象身边的火药库,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热岛效应闷得我们大汗淋漓,沙尘暴刮得我们泪眼迷离;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通病;一向被视为“最安全交通工具”的电梯也频出事端,社会上甚至将其作为“凶器”的代名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风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灾变几如脱缰之马。

  我的分析:这段内容我们可以轻易从首句找到关键词“问题”。后面洋洋洒洒的文字,我们发现无外乎都是为了说明前面城市出现的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举例子的内容,相比较论点而言这种纯粹的例子是不重要的,我们在阅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只需扫过即可,不需要精确阅读的。

  例2. [2010年918联考]

  目前,全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5%,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6%。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一是煤炭产量逐月逐季增长。一季度月均3667万吨,二季度月均4966万吨,三季度月均5810万吨,四季度月均6000万吨以上,全年完成近6.2亿吨;二是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对财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三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式趋稳趋好。煤矿事故起数下降40%,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28,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

  我的分析:这段文字,从三个方面论证重组整合之后的效果,分别是产量、效益和安全。至于其后的文字都是为说明论证这三个方面而列的数字,我们精读时候可以直接跳过不看。

  通常,申论材料洋洋洒洒大概有6000-7000字左右,其中存在大量的无用或无效信息(针对题目设置而言)。

  这些无用或无效信息的存在,不仅浪费了考生宝贵的考试时间(基本上阅读一遍就要半个小时以上),迷惑了考生误导了判断,也相应增加了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应对题目作答的难度。

  因此说,考生通过熟练掌握申论的阅读技巧,可以节省时间,准确领悟材料的真实意图,有效降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作答的难度。

  一、有效阅读可以节省时间,进而提高分数

  公考考生抱怨考试时间相对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是行测,申论亦是如此。

  关于考试时间相对不足,不过是公考在笔试环节为了增加区分度和淘汰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例如像行测的资料分析模块,本质上无外乎小学三、四年级的百分比计算,基本上不存在考生不会做的情况,比拼的只是考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罢了。试想一下,倘若该模块时间不紧张,那该模块将完全失去存在的意义。

  国考申论时间的相对不足在2013年达到顶峰,以至于在2014年国考中申论部分专门增加了半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在此之前,国考申论分数在30-40之间的大有人在,甚至成为一种普遍分数。申论时间增加之后,国考申论也水涨船高,以至于整个国考分数通货膨胀。2008、2009年前后,国考总成绩120分左右已经可以挑战国家部委职位,到如今只能是基层的入职门槛分数了。

  我曾经将某些申论真题材料通过我个人阅读技巧的筛选,精简下来的大概2000字左右的申论材料,交给考生去看,让他们判断——倘若申论材料是这样的,那么他们的分数是否就能够提高?

  无一例外,都得到了他们非常肯定的回答。

  我列举这个事例是要说明:在申论时间相对不足的前提下,即便在材料难度、题目难度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考生只要通过阅读技巧做到节约时间(增加时间)一定等同于增加分数。

  例. [2012国考副省级申论]

  材料3发达国家并非生来就是“世界上食品供应最安全的国家”。类似的“食毒时代”,他们也经历过。1906年2月,美国长篇小说《屠场》面世,揭露肉联厂工人非人道的劳动状况,“本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看到这令人作呕的描述,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屠场》导致美国肉类食品消费和出口急剧下降,瞬间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注。在舆论压力下,美国国会当年6月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肉类制品监督法》,由此逐步进入了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的时代。

  1927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一个新的下属机构:食品、药品和杀虫剂组织。1930年,该机构名称改为“食品药品管理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FDA。和FDA一起在联邦层面上负责食品安全的,还有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和检验局、动植物卫生检验局等机构。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陆续通过了近20部重要的食品药品监管法律,赋予FDA更多的职权。对于被查出问题的食品,FDA毫不手软,生产商和销售商都会受到处罚,且要花巨额费用召回相关食品。

  我的分析:例如该段材料大约有600-700字左右。考生通过阅读技巧浓缩下来后概括为“美国经验——立法和成立专门机构。”只需要十个字就够了,从将近700字缩减为10个字,缩减为原来的百分之一点四。考生可以想想你们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分数怎么可能不提高??

  二、准确领悟材料的真实意图,避免被题目陷阱所误导

  所谓说话听音。汉语博大精深,向来不喜欢将话都说透。因此,官场潜规则中这种潜在意识的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

  明成祖一句:“缙犹在耶?” (“解缙还在吗?”)属下立刻心领神会,处死了解缙。

  再到现实官场上,领导批示“依法办”,实际上就是让下属不依法而变通处理。

  抛去见不得光的潜规则外。在申论考试中,考生通过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图,也能够有效规避题目设置的陷阱,进而提高分数。

  例. [2012国考地市级申论]

  (三)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

  材料4.T市晚报刊发了一批“市民来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中遇到的问题。

  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在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道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

  概括起来:1、公交占点设置不合理;2、公交占点停靠的公交车过多;3、人行横道设置不合理;

  市民乙:前几天上午,我去石化总公司附近的体检中心体检。事先我从公交网上查询得知,经过我家小区附近的16路公交车可以抵达石化总公司。乘16路车顺利抵达目的地并体检之后,我按惯例走到回程方向的石化总公司站点等车。等了约20分钟,来了一辆16路车,却呼啸而过,并没有靠站。我先是误以为司机甩站,后来无意中看了一下站牌,发现这个站点并不停靠16路公交车。这让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心情也被败坏了。一个朋友说,他经常乘公交车出行。沿江路上的清河站的58路、117路也是“有去无回”的。对这类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公交公司为啥不让乘客有去有回?

  概括起来:公交站点设置标示不清且缺乏对应性。

  市民丙:随着我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向外延伸,远离中心城区的住宅区越来越多。但是,轨道交通只解决大流量,不能完全解决住宅小区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之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退回去20年,有没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那当时是怎么解决的?一是走路,二是骑车。现在为什么没人走路了?一方面,过去走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几块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问题;另一方面,有人想走,却发现道路坑坑洼洼或晚上黑灯瞎火,感到特别不安全。为什么现在骑自行车的人少了?因为骑车的成本也不低。现在规范的小区里,自行车必须停在车库里,每月要交停车费。你想停在公交车站或者轨道交通站点,也必须交停车费,否则很容易失窃,但是交了钱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不丢。此外还“受气”,现在是汽车社会,不少道路上都没有非机动车道,即使设有非机动车道,也常常被乱停的机动车占用。于是,原本可以自行解决的“最后一公里”被“黑车”填了空。在公交站点,有不少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黑车”聚集。因“黑车”引起的交通事故常常让人心有余悸。

  概括起来: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我的分析:此处的陷阱就是题目和定位材料的关系。题目定位在给定资料4,要求提对策。但给定资料4我们读完,发现根本没有找到我们要找的对策,而只发现了问题。

  这个时候,很多考生被培训机构老师说误导,认为答案就在给定资料中,要么再回到资料4反复寻找“对策”,要么到其他材料中去寻找“对策”。

  其实,材料已经在介绍部分暗示考生了。这是市民来信,是反映问题的,这种反映问题的市民来信一般不会附带问题解决的,毕竟很多问题是专业人士才能解决的。

  考生读懂这些,就不会浪费时间去材料4或其他材料部分寻找给定资料了,而是直接针对问题作答对策了。

  实际上,我曾经问过当年考这套题目的考生,有不少考生真的浪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在材料中寻找对策,甚至直到无法找到只好自己动手写对策,也依然心中恨恨不已觉得自己阅读没有到位。

  三、有效阅读可以降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作答的难度

  很多时候,经过阅读技巧筛选过的内容,已经具备答案的初级形态了。考生只要在初级形态的基础上,按照作答要求的分值、字数以及体例进行相应调整,基本上就符合了答案的基本要求。

  例. [2012国考地市级申论]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根据给定资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和“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我的分析:名词解释类题,定位资料2,分值为10分,150字,也就是说,每个名词解释只有5分,70字内的字数。

  因此,考生要注意,此题解答只需将关键词拼接起来加之适当例证即可,不可吹毛求疵,字斟句酌,且忌用太多的时间作答。要作答此题,只要将材料中选取的语句略作加工即可!

  2.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如果12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这一个个“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科研课题。

  上海某报记者报道:最近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引起了研究所专家们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他们为市民居安思危意识的增强和诸多防灾好点子欣喜;另一方面,专家们很想提醒:“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技防1)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的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经有10多条,针对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的“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技防2)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应对的H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对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技防3)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人防1)否则,当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不足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M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对轨道交通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关注的焦点是地铁站和车厢里的消防设施。他注意到,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人防2)

  当被问道“地铁里有没有专门的消防逃生通道”的问题时,C研究员回答:“上海地铁的逃生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上上下下的那些楼梯,并没有其他特殊通道。”他说,一旦有险情发生,要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疏散人群,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演练;我们现在似乎更看重灭火器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险情出现时现场肯定乱,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顺利地拿到灭火器?会不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或许有乘客就在灭火器旁边,但又有几个人会用?(人防3)

  “老实说,怎么用灭火器,我还真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Y博士。防灾专家也不会用灭火器?她坦率承认,并随即以此为例指出了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人防4)

  “无论是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防灾知识都是从小册子、展板、讲座或者网络上看来的。且不说所知有限,即使认为不少人一无所知,也并不为过。而且就算有人并非一无所知,也未必有用,因为没有转化为能力。”Y博士说,汶川大地震、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很多单位都搞过安全演练,可很大程度上是“演戏”。大楼里有消防箱,但如何打开?消防箱里有灭火器,但如何操作?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怎样利用?这些关键的内容,演练过吗?再说,演练一次肯定不行,就算学到点东西,很快便会淡忘,必须定期训练。日本人应付地震有一套,那是在定期、再三的演练中练出来的。(人防5)

  在这些专家看来,“人防”的漏洞和缺陷,远比“技防”不足更可怕。

  专门研究风灾防控的Y博士曾多次去浦东陆家嘴,这一地区有几十栋玻璃幕墙大楼,且不止一次发生过玻璃掉落事故。这些玻璃幕墙建筑能不能抵抗12级以上大风,这正是她的科研课题。她告诉记者,大风常被认为是玻璃幕墙掉落的“元凶”,但实际上,在建筑工人安装玻璃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安装时,把螺丝拧得过松固然不行,但过紧也会使玻璃幕墙受力失衡,从而出现细小的裂缝。”她说,如果把大楼玻璃幕墙的掉落视作对城市安全的一种威胁,那么减少威胁的关键同样在“人防”。如果在定期清洗幕墙表面的同时,增加一道“体检”关,绝大多数玻璃掉落事故就可以避免。

  (此三段讲述的是人防的缺陷,考生要注意,我们找的是人防和技防的概念,此处人防的缺陷只是为了将人防和技防问题在逻辑上补充完整,不是我们作答所需要的内容,可以略读!)

  下一步:将通过阅读技巧收集来的答案材料来源,整合汇总。

  技防:1、“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2、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3、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

  人防:1、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2、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3、定期演练,熟练使用;4、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5、定期、再三演练。

  最后一步:组织语言,合并同类项,选取主语、谓语、状语,捏合成句。

  我的参考作答:技防是指为了防范城市小概率灾害事件,不惜投入重金,通过技术手段增添防灾设施,为城市打造“金刚罩”。人防与技防相对应,指在防范城市灾害事件方面重视发挥人的作用,通过加强城市公众教育,增加演练等手段,提升人员熟练操作防灾设备的能力,以及市民自救逃生、紧急疏散的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办法。

  

  全文共计44588字,85页

  完整版已出,下方找我

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十二式!

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十二式!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