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十篇

admin 4个月前 (02-11) 联系我们 51 0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1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混合学习模式 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视音频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混合式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W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混合式学习己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大部分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课堂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混合,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当下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

  微信,是目前用户群体最大,最受欢迎的交互交流手机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向特定群体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还可以实现与平台用户进行全方位沟通交流互动。那么,如何将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并根据课程学习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提升教学质量,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为例,探讨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职“标志与品牌设计”课程混合学习设计工作大体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1.1前期分析

  (1)实施基础分析。笔者针对授课的两个平行班级中72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其中使用微信的学生占97.2%,每天都用或经常使用达到76.3%,对微信功能基本了解的达到87.5%。对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93%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同时学院已开放校内WiFi,学生上网时不受流量的约束,给混合式学习带来了优越的条件。

  (2)学习目标分析。“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是平面设计专业高职二年级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包含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两大模块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该课程共60学时,学习目标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标志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学习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基本程序,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企业形象设计的特征、内容、设计程序,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依据企业理念设计制作Ⅵ手册(基础要素、应用系统)。三是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原创意识和项目推广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分析。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主要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如下功能特点(表1):

  1.2活动与资源设计

  1.2.1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才能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进行平台设计时要关注学习者的特点,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混合式学习活动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延伸、作品点评与展示四个阶段开展。

  (1)课前预习: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功能,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等学习资源编辑成图文,群发给学生,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预习。

  (2)课堂学习:教师通过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任务及预习情况,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引领、讲授、课件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进行知识的内化、技能的提高。

  (3)课后延伸:教师将课件编辑成视频群发推送给学生复习,加深理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一对一消息回复功能发送语音、文字信息对学生任务完成进度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将网络上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链接整合起来给学生,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建立班级微信群,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与资源共享。

  (4)作品点评与展示: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后两个阶段完成项目任务,鼓励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晒”作品,展示自我。课程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教师评选、班级学生互评、朋友圈点赞数量多种方式综合进行作品评价,教师将最优秀的10个作品编辑成图文信息群发推送给学生,分享设计成果,并鼓励学生收藏、转发、推广。

  1.2.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包括学生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原创教学微课视频、在线学习资源。在线学习资源是教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依据学习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所设计开发的图文、网络上优秀的设计资源、软件制作等与标志、企业形象设计相关的学习资源。

  1.3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管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图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关注点、疑点等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分为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课程考核评价两部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学习态度、项目任务成果、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其中,课程考核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60%,主要是通过考查学生完成的Ⅵ手册(基础要素、应用系统)进行评定。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实施案例设计

  教师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微课堂),邀请授课班级的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学生关注成功后,教师可以通过用户管理功能进行班级分组。

  2.1案例内容――《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2.1.1案例背景

  此案例选取“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第三章“标志设计的程序”,学生已经掌握标志的概念、构成要素、酥旧杓频谋硐中问健

  “标志设计的程序”共4学时,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标志设计的调研、标志的创意构思、标志制作。

  2.1.2案例设计

  (1)课前预习:①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标志的设计程序”的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等编辑成图文信息,群发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爱美乐音乐成长中心”的调研并搜集相关资料:如爱美乐的公司背景、学生群体、音乐相关的素材等。②教师通过平台素材管理,将优秀的音乐培训机构的标志设计编辑成图文资源,建立关键字回复功能,让学生快捷获取更多教学资源,辅助学习。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1对1交流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文字信息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问,加强沟通交流。④教师可以通过后台图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兴趣关注点、疑点等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课堂教学:教师通过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任务及预习情况,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引领、讲授、课件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以“鼎福楼”餐饮的标志为例,分别讲解设计调研的具体内容、方法;设计构思中创意与思维的结合、草图绘制与深化、图形与文字的组合方法、corel-DRAw软件制作技巧等内容。教师通过设置“爱美乐音乐成长中心”标志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训操作。

  (3)课后延伸:教师将课件编辑成视频群发推送给学生复习,加深理解。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语音、文字信息对学生任务完成进度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答疑解惑。同时请学生关注一些设计行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如“设计之家”、“标志设计”、“艺术互动”等,以便获取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让学生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

  (4)作品点评和展示: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后两个阶段完成“爱美乐音乐成长中心”标志的设计后,鼓励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晒”作品,展示自我。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教师评选、班级学生互评、朋友圈点赞数量多种方式综合进行作品评价,教师将最优秀的10个作品编辑成图文信息群发推送给学生,分享设计成果的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2.2案例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图文、视频资源,学生更好地获取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也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微信公众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深受学生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水平。

  3结语和建议

  通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高职“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课堂互动、资源共享的平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参与性、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学习体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要注重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学习体验。如:设计合理的界面管理、固定时间推送消息、建立合理的关键字回复规则等,以满足学生的交互式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疑难点,针对学生的需求及时推送相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源,以促进教学。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2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36―05

  引言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众多高校都具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配置、良好的网络环境等。但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并没有随着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原有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简称BL)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BL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通过有机地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而成为当前信息通信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趋势[1]。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背景下,《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与课程体系的组织上都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转换成为“知行并举”的课程体系,以面向具体领域实践的能力体系为主线,而将知识体系作为其条件或基础。本文将以刘成新等编著的“网络教育应用”教材开设的课程为例,参照黄荣怀教授提出的BL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以期实现在学习中灵活提供学习资源、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及提高学习效率等目标[2]。

  一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混合式学习现在已经在全世界的企业教育和学校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几乎没有可以指导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方法,究竟应当如何设计一门混合式学习课程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于对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和现实的认识,黄荣怀教授提出BL教学过程是由四个不同的关键教学环节所组成(图1)[3]。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一般包括课程导入阶段、具体教学过程阶段和考试评价阶段。对于BL,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与传统课堂教学类似,主要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组成。

  二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以使师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网络/课堂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方法与考试评价方法形成共识。

  在BL的教学环境下,课程导入包括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等内容。

  1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一般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资源,补充教学材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等。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中,课程导入阶段的教师准备包括:

  (1)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确定实践项目

  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必须事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理解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掌握网络教学过程与模式的应用;能够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理解教室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育应用;了解网上教学应用开发的新技术。根据培养目标,学习小组采用协作方式开展项目实践活动。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中,项目由教师确定。授课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和培养目标提出4个实践项目,项目内容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践项目的制定与研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各种不同教学应用系统的特点与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设计与应用各类系统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奠定适当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情境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创设《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情境时需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些技术具有多种信息通道的传播功能,它们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第二,创设灵活的交互活动环境。“协作”、“会话”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更进一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主要是通过网络课程形式展现,根据我校使用的天空教室软件创设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撑平台。平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主要包课程资源、项目内容、小组交流、研究成果展等模块,能够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讨论、学习评价、作品共享等提供支持。

  2 学生准备

  (1)知识储备与特征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教育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网页制作等专业课程,同学期还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因而具备学习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基础。

  经过近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在协作能力方面还需锻炼。为了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选择实践项目

  课程基础内容教学(共5章,约9周教学时间)完成前,学习者必须登录网站选择实践项目。学习者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上述4个实践项目中进行选择。本门课程的学习者只需完成一个综合课题的研究即可。教师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确定协作团队人数,以3-4人为宜。在实践项目的选择中,还需明确各自的任务,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三 活动组织

  本门课程网上学习活动主要借助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集体课堂教学约占9周左右(共18个教学周,每周3课时)。网络学习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也提供了各种必要的网络学习工具。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借助平台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则以项目为核心来组织,另外,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络以外的交流活动。具体的活动组织如图3所示。

  根据教学内容与项目的具体任务,在课程实施中安排了以下的学习活动:

  1 课堂面授

  学生大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旦改变了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的方式,仅让学生在网上自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学习活动安排中,首先还是采用课堂面授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与基础内容的学习。

  课堂面授主要在教室里完成,可能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可能表现为讨论或报告等。《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面授时间为9周左右,面授内容为课程的前五章内容:第一章,网络教育应用概述;第二章,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网络教学环境与资源;第四章,网络教学过程与模式;第五章,网络教育平台与技术。在这个环节,学生应按照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必要的课堂答疑,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等其他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2 小组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学习环境以多媒体实验室为主,主要采取网上协作学习方式。它是由一系列“学习阶段”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深入学习,另外需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课程以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为依据,以时间为轴线,采用小组协作的组织方式,将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项目准备、中期汇报、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总结。

  (1)项目准备

  该阶段的目的是要每个小组成员形成一份设计方案,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对项目的各项主要工作合理安排。学习者选定项目后并接受分组后,应在一周内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提交小组设计方案,要求由组长负责提交方案,方案必须清楚阐述项目设计平台、项目开发步骤、各阶段任务分工、时间安排、计划使用资源等内容。此方案一旦确定并提交,将由教师提交至网络学习平台上公开。

  实践表明,设计方案的提交与公开对小组的后续研究与协作起了很好的指引作用,而由组长负责提交设计方案,有利于网络监控小组成员协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使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各司其职。

  (2)中期汇报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不易监控,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在设计方案提交4周内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进度汇报。汇报的内容包括: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小组活动的记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小组协作如何,对本阶段研究有何感想;是否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如何调整等。

  (3)项目成果展示

  作品是衡量小组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学习者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都可以从作品中反映出来。根据提供的4种实践项目内容,成果的形式主要以网站与教学系统为主,一般在第17个教学周开展。教师预先公布可操作性评估办法,在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学习者参照评估方法对成果进行评价。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该项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60%。

  成果展示可以直接考查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实践开发能力,考察小组问题的解决中及最初设计方案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成果展示与提交也有利于学习者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4)项目总结

  课程要求学习小组在项目成果展示的下一周进行项目总结,以各小组组长为代表。要求总结中阐明以下问题:项目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分工及成员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不足之处的改进方法、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后续研究展望、心得体会等。实践表明,大部分学习者总结深刻,对各自研究过程能进行全面回顾,明确自身不足和以后努力的方向,体验丰富,总结是研究者对获取的知识的再度升华。

  四 学习支持

  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支持,是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所提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帮助。具体来说,包括支持工具的提供、支持人员的配备及问题的答疑与内容的辅导。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教学中,使用了BBS、QQ、E-mail、聊天室、答疑等5种不同的交流工具,对学习者从理论、技术与学习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帮助与辅导。

  1 学习支持内容

  (1)理论与基础知识答疑与辅导,指导学习者后期项目。

  (2)选择或展示优秀的项目案例。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教学网站与教学系统,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案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4]

  (3)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设计方法的指导与交流协作的管理与协调,使学习者尽快适应混合式学习方式,尽快转变观念。

  (4)技术问题的解决,处理网络学习及协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故障或难题。

  2 学习支持效率

  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其他相关支持人员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必须在48小时回复。

  五 教学评价

  由于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了各种学习形式的学习方案,表现出教育信息的不同传递媒体之间的结合,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的混合。很难想象哪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对这样复杂的学习方案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国外部分学者提出了混合评价(Blended Assessment)的概念,认为针对混合学习,应该采用综合的多种评价方法。[5]

  结合《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混合式学习更应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评价类型与评价方式等内容见表1。

  在评价内容的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外,针对项目实践的各个阶段都提供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学习者个体、同学和教师根据这些评价项目和标准对阶段成果进行审核、评份,每个阶段得分依据一定比例计算而成,即:

  各个阶段得分=教师评分×60%+同学互评平均分×20%+作者自评分×20%

  有关三个评价主体评分的比例分配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以上比例是师生在讨论基础上,结合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协商而定。实践表明,这样的比例分配比较合理,成人学习者自我意识较强,学习功利性较强,自我评分偏高,同学互评给分较低,而教师给分一般比较客观、公正,因此,三者给分需要控制。而有关各自比例分配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更正。

  以上这种评价方式是将教师、同学和学习者自身的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和个性化的培养,使其由评价客体变成评价主体,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同时,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正确引导探究方向,保证评价的公平和公正,而同学互评实际也是全体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协商和思想碰撞的过程,有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三者的结合使评价更科学、合理。

  六 结语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理念回归,既是一个发展,又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前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后期的项目实践综合,实现了在教学活动上横向以具体的项目开发流程为主线,纵向以每个理论知识点进行串连,每个知识点为一个学习单元,学习单元之间又以项目开发的流程来连接,相辅相成。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每个任务和整个项目。经实践证明,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既可以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相信随着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随着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化,混合式学习将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带来优化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3] 黄荣怀,周跃良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3

  一、传统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比较

  案例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图文混排是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比较难学的一部分内容,很多学生都掌握得不够好,但这部分内容又是平时应用比较多的。刚开始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将一个班的学生带到网络机房,把课本上的内容一步一步操作给他们看,然后要求他们按课本上的操作步骤去练习。因为教材上的例题比较枯燥和抽象,讲起来也比较吃力,上完一节课,能够完全掌握图文混排的学生不多,笔者还要对学生一一辅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很辛苦,学习效果不理想。另一个班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恰逢学校组织“最美”教室评比活动,评比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校园小报。鉴于第一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笔者灵机一动,将书上的内容和所要学的知识点结合,要求每名学生设计一幅漂亮的小报作品。在课堂上,笔者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学生并让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到设计中来。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将板报设计作为一项任务交给小组,组员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然后评选出本组的优秀作品。组员也可以毛遂自荐,最终将每组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上,让全校师生进行评选,选出全校最优秀的小报作品,并做成展板在校园里展出。不久之后班上的学生发现,有的教室里出现了他们设计的板报作品,甭提有多高兴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前一个班的学生很快就把操作过程忘记了,而第二个班的学生不仅一直没有忘记图文混排的方法,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

  案例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Excel的筛选操作分为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两章内容,因为高级筛选比自动筛选更重要、更难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筛选操作,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班级期中考试成绩统计表,由教师带着学生去完成本班学生的成绩分析统计。刚开始,学生都愿意跟着教师去做,但15分钟过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基于这种情况,第二次上课时,笔者重新设计了一个任务,请学生扮演神探,根据条件一步步地筛选出罪犯。一拿到这个任务,学生立刻有了精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掌握的速度和效果都比上节课好很多。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个人操作评价表,每名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都非常了解,也能通过这些评价结果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让教师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二、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获得良好成效的前提

  在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精心设计的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伴随着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必要的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适合于对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中,始终用“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操作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只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答疑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案例一中,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通过主机控制学生机,教师在主机上操作,让学生先观看,然后学生跟着教师操作。看上去学生都动手操作了,但他们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在学习完1个单元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好,很多学生已经忘记教师所教的操作步骤了,更谈不上技能的提高了。而在第二个班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一个小报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小报设计这个任务所涉及的页面设置、文本的输入、字体、字号、字的颜色以及图片的插入等相关问题,同时给学生展示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优秀板报设计作品,要求他们观察并讨论还需要学习的新操作技能。教师帮助学生加深对任务的理解,经过努力,学生都完成了作品。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任务”,并带领学生对任务进行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轻松自然。

  三、合理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

  现在职业学校的教材有很多是以知识为结构进行线型排列的,在技能教学环境中,教师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综合分析教材内容,根据需要设计若干个比较大的任务,再将每个项目分成几个子任务,最后将每个子任务细化成相关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要理解任务,考虑如何完成任务,自己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那么,该如何来设计这些任务呢?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Pro/ENGINEER 平行混合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7-01

  前言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具技术对模具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模具专业教育即是为了培养该种类型的人才。当今的高职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正面临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挑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教师, 笔者勇于尝试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新方法、新思路对《Pro/E》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旨在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下面,笔者就本人在《Pro/E》课程中开展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

  一、高职模具专业《Pro/E》课程的特点分析

  在当今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中,众多院校都会选择《Pro/E》课程作为该校模具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这主要与Pro/E软件在当今模具行业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该软件的特点,更大的发挥该软件教学的实践操作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Pro/E》课程教学应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熟练该软件的操作方法,实践性较强。其二,该软件是一个全方位的3D产品开发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实例教学,且应根据该软件的应用领域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实例。其三,该软件内容丰富,包含众多模块,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介绍所有内容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应注意有的放矢。其四,该软件功能强大,且更新较快,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二、原有教学方式的弊端

  在该门课程原有教学中,一般是在讲解零件设计时也是逐一讲解各特征的创建方法。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些弊端,比如所掌握的功能并不能完全针对该专业进行应用,即学生并不能用该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又如内容的讲授方法与软件的实际运用过程不相符,实际设计过程是由零件到特征,而讲授过程是由特征到零件;再如由于教师所处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等,如此之多的弊端加剧了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三、教学内容和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平行混合特征,它属于基础实体特征的一种是该门课的重要内容,是其它特征绘制的基础。

  2.教学对象特点:学生具备一定模具专业基础;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各有高低;学生充满幻想与兴趣;学生对该软件的操作方式感到陌生;一些专业基础差的学生会有畏难情绪。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前的准备:

  1)教学资源:电脑、投影仪、教材、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

  2)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合理分析零件外形,能判断平行混合特征的截面个数,能正确创建平行混合特征。

  知识目标:平行混合特征的创建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事物的规律,使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素质目标:通过学生尝试操练失败总结完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自学能力,通过分组操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处理

  内容处理:根据“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由职业需求来设置案例,又由案例来完善内容。

  难度处理:该单元利用一主题项目结合多个案例的操练,使学生在操练案例的过程中总结和归纳,从而实现知识由易入难的完美过渡。

  案例处理:将案例设计成开放性,一个零件的创建可用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引导探索法。教师引入内容后设置多个案例,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总结、归纳,在无形中完成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积极操练和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归纳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题学习目标。

  教学思路:按照教师引入-学生操练-师生归纳-学生综合训练的方式循环进行。

  教学关键: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训练项目,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5)考核方式

  依据学生能绘制出来的零件图个数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本次课70%学生定为优秀,15%学生定为良好,10%学生定为合格。

  五、教学反思

  该课程有合理、明确可检验的能力目标,再由能力目标制定知识目标,由知识目标设置训练项目,再结合前次课内容设置综合训练项目,而后用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检验本次课能力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占有绝对的主体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肩负着责任感。学生能在反复操练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同时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包括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更有利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过程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都备感轻松,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对该专业的兴趣也大增,很多学生开始喜欢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相关课程,他们会主动借阅相关参考书辅助学习,这对他们后续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他们今后在就业过程中对该软件的继续学习或其它相关软件的自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结论

  由此可见在进行高职《Pro/E》课程教学中,通过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来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是值得提倡的,但此种教学方式仍有许多正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比如有限的课时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学生基础与接受能力的差异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案例的设置等,因此,如何更加完善高职模具专业《Pro/E》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仍是一个要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资料:

  [1]候志文,《中文PRO/E 2003应用实例教程》,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1月出版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5

  论文关键词:价值工程,方案设计,教室,声学特性

   

  价值工程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可扩展到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废弃处理等各阶段,其中在价值规划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阶段的价值工程分析尤能对项目的价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将用价值工程分析大学阶梯教室的声学设计方案,从中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从而以一定的投资达到较大的效益。

  1 150人用阶梯教室的相关说明及假定

  本文以山西某大学教学主楼中的150人用阶梯教室为例进行分析,该教室如图1所示,开间和进深分别为14.4 m和10.8m,层高4.5 m。该教室相关说明及假定如下:

  1) 教室地面和讲台均为水磨石,墙面为普通白灰抹面,窗户总面积54.4 m2,安装普通玻璃,设两个普通硬木拼板门,上有亮子,门洞面积为7.2 m2;

  2)教室设8级台阶,每层台阶高120 mm,宽900 mm;

  3)采用德国ADA声学设计公司开发

  的EASE软件做声学模拟,在距地面1.78 m(距讲台1.58 m)处以略提高的讲话声为声源,其500 Hz和1kHz时前方1 m处的声压级(A)分别为60dB 和58 dB;在听众区选取50个测点教室,如图1;

  图1 150人阶梯教室平面图及剖面图

  4)教室处于大学校园内,周围环境噪声较低,采用普通砖墙砌筑即可满足教室一、二级隔声标准[1],且教室内无产生较高噪声的特殊设备,所以背景噪声采用40 dB;

  5)本文声学处理采用吸声吊顶(井字梁下留约150 mm大空腔)和在讲台上部离黑板600 mm处设大约12 m2的折线形反射板,如图1,具体材料的选用从以下几种方案中选择。方案一:矿棉装饰吸音板吊顶和铝合金微穿孔板反射板;方案二:矿棉装饰吸音板吊顶和铝合金微穿孔板反射板,且反射板里加50厚玻璃棉毡;方案三:铝合金微穿孔板吊顶和铝合金微穿孔板反射板;方案四:铝合金微穿孔板加50厚玻璃棉毡吊顶和铝合金微穿孔板加50厚玻璃棉毡反射板。其中矿棉装饰吸音板采用某建材制品厂生产的13厚FH9717型吸音板,铝合金微穿孔板厚1 mm,孔径0.8 mm,穿孔率1%;

  6)本文将以总声压级、频率为500Hz和1 kHz时的混响时间及其频率为1 kHz的辅音清晰度损失率为评价指标。

  2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在用软件EASE对四种方案进行模拟后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教室背景噪声采用40 dB[1];美国ANSI S12.60—2002标准规定教室信噪比(S/N)最小应为15dB[2],“教室声学”研究表明教室信噪比(S/N)小于10 dB时,听力正常的学生语言清晰度会严重降低,要使听力上有缺陷的儿童听清楚,需要至少15 dB的信噪比[3]免费论文。从表1可看出:从方案一到方案四整个声场的声压级略有下降,方案一的最大声压级差为1.6 dB,声场比较均匀,最小信噪比较大,为14.3 dB。

  表1 四种方案的软件模拟结果

  我国《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规定,对于体积在500~1000 m3范围的合班教室,500 Hz频率时的混响时间为1 s,其中混响时间可有0.1 s的变动幅度,教室体积可有10% 的变动幅度[1]。从表1可见:四种方案均达到标准要求,其中方案四所选材料吸声系数较大,其混响时间最短,500 Hz和1 kHz时分别为0.38 s和0.39 s。

  语言可懂度是混响时间、声压级和信噪比等的综合评价标准,相关资料表明如果混响时间为0.5 s,信噪比为+10 dB时,可懂度可达90%以上,如信噪比为0 dB,则可懂得仅有55%;如信噪比为+10 dB,而混响时间为1.5 s,可懂度为75%左右;如混响时间为1.5 s,信噪比为0 dB时教室,可懂度仅仅30%[3]。语言可懂度有许多评价指标,本文以辅音清晰度损失率(Alcons)为指标,损失越小,可懂度越好,根据软件规定损失率为0%~7%时,优秀;7%~11%时良好;11%~15%为一般;15%~18%时较差;18%以上很差,不可接受。分析表1可知,方案四有四个测点辅音清晰度损失率最小,达优秀,四十六个测点辅音清晰度损失率在7%~11%之间,为良好,声学环境相对最好;在四个方案中,方案一声环境较差,良好率和一般率分别为18%和82%。

  3各方案的价值工程分析

  3.1价值工程[4]

  价值工程是以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为目的,通过有组织的创造性工作,寻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的一种管理技术。其计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功能成本法和功能指数法。现以功能指数法分析本文的四种方案,其表达式为:

  VI = FI / CI ①

  ②

  ③

  其中VI即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价值指数,FI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功能指数, Fi即各方案教室中50个测点功能得分的平均值; CI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成本指数; I , i均取1,2,3,4。

  VI= 1此时评价对象的功能比重与成本比重大致平衡,合理匹配,可以认为实现该功能的现实成本合理;VI < 1此时评价对象的成本比重大于其功能比重,表明对于系统内其它对象而言,目前所占成本偏高,从而会导致该对象功能过剩,应降低成本;VI > 1此时评价对象的成本比重小于其功能比重,可能原因有三种,1),成本偏低导致功能偏低,应增加成本;2),目前功能超过应具有的水平教室,也即存在过剩功能,应降低功能水平;3),对象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有某些特征,致使功能较高而所需成本较低,无需改进。

  3.2 方案分析

  功能指数:本例以其辅音清晰度损失率为评价指标,每个测点根据其被测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的情况分别得分为100、80、60、40和20分[5],(该例实际情况和演艺建筑声学装修设计略有不同)。根据公式②得出各方案功能指数,见表2,可以看出方案四的功能最好。

  表2:功能指数计算

  成本指数:功能的成本由许多部分构成,比如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其它直接费、现场经费、企业管理费等等。在本文四种方案中,由于材料费的不同而导致其它费用不同,因此为直观起见,只对其主要材料即吸声材料费用进行成本比较。根据方案选择时山西省材料价格,所选矿棉装饰吸音板价格34元/m2,铝合金微穿孔板(双面)价格170元/m2,玻璃棉毡价格22元/m2。吊顶面积为142.04 m2,反射板面积为11.67 m2免费论文。根据公式③得出各方案成本指数,见表3,可以看出方案四的成本最高。

  表3:成本指数计算

  价值指数:根据公式①,可得出各方案价值指数见表4,可看出方案三、四价值指数小于1,说明评价对象的成本比重大于功能比重,也即对于系统内其它对象而言,功能虽有提高,但成本增加比例高于功能增加比例;方案一、二的价值指数均大于1,表明评价对象的成本比重小于功能比重,且两方案均能满足使用要求,而方案二比之方案一成本略有增加,但功能却有更大比例的提高,所以,方案二是可以考虑的首选方案。

  表4:价值指数计算

  4实验数据

  在后续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建筑方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比较,选用了方案二,即矿棉装饰吸音板吊顶教室,讲台上部设置铝合金微穿孔声学反射板,内置玻璃棉毡,用4418型建筑声学分析仪(丹麦B&K公司),4224型标准声源(丹麦B&K公司)进行了试验,现列举到场学生数不同时的混响时间实测值,见表5。

  表5:教室混响时间实测值

  从表5可看出,无论空场还是满场,混响时间都能满足使用要求,500 Hz时的混响时间均小于1 s,高频与中频混响时间基本保持一致,低频混响时间比中频段略有提高。通过比较表1和表5,也可看出,方案二的混响时间与实测时空场的混响时间基本吻合,说明对该教室进行软件模拟分析方案声品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使用中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普遍反映该教室音质效果良好。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具体教室的几种声学设计方案进行声品质比较和经济学的价值分析,从中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取得良好效果。表明在方案设计阶段价值分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既有条件下,可以以有限资本实现较大功能,达到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GBJ118-8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部,1988.

  [2]ANSIS12.60—2002.Acoustical Perfomance Criteria, Design Requirements,and Guidelinesfor schools[S]. American Natinal Standards Institute, 2002.

  [3]Classroom Acoustics—a resource for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with desirable listeningconditions,2000.

  [4]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35—159.

  [5]项端祈,王峥,陈金京,等著.演艺建筑声学装修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98—302.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6

  依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知识点、能力培养等,结合课程设置要求、适应社会需要、企业人才需求、科研项目前沿等,构建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的案例库。比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章节或知识点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库。

  二、以案例促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初步认知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在讲授知识点之前,先给出一个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运行的状态,已预习的学生将会对案例有浅显的认识或者通过教材往往可以得到一定的认知。从案例中寻找知识点,对理论知识概括总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通过引入案例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当然,案例的构建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恰当安排。从初步认识案例,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知识,他们将会能动地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基本领会到这些知识点如何运用。同时,教师可适当地多演示相似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而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通过该方式,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知识,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思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依据案例所涵盖的知识点,能写出同层次水平的新案例,通过分组讨论,选择与实际问题结合紧密、对知识点反馈性强的案例,可以增加到案例库中,更加激发学生的激情,从成就感中获得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以实践促课堂教学,增强教师授课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实践练习,为运用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打破传统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案例的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挖掘,依据培养目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实验课堂分组进行实践,选拔科学合理、结构清楚、层次多样的优秀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收集案例或实践教学中学生易犯的错误或易混淆的知识点,及时反馈、纠正。如前面所说,将实验课堂上得到的比较优秀的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这样不断改进、优化、更新案例,使教师能在授课中自主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内容。挖掘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体现一定的教学艺术,实现“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根据实践的效果和教学内容安排,可以适当增加开创性课题,开拓思维,将有限的知识通过前沿课题或项目融入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四、以理论和实践促科研项目,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方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有时,企业将学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激发学生的潜力,转变教育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策略让学生将终身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组建以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组,健全学生的人格和素质发展,以扎实的理论知识、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使教学与科研完美结合。教师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学生力所能及的小课题,以老师为指导,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组员充分发挥所学理论和技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进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灵活运用意识,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创新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MOOC;数据库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109-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课程内容偏难、知识量偏大,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由于学时所限,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数据库系统的教学需求,学生普遍反映有难度。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在线课程形式。2007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两位教授最早提出MOOC的概念,开设了第一门MOOC课程[1]。2012年以来,MOOC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应用。MOOC的兴起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和契机。如何整合、利用优质的MOOC资源及其他网络开放资源,提升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MIT、UC-Berkley、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已经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1 课程分析

  数据库系统的授课对象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学生已学习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概论等相关课程,能够完成简单的程序开发。本课程的授课难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抽象概念和名词较多,不易理解。数据库系统课程内容通常比较抽象,概念和名词较多。作为学习数据库课程的基础,第一章就给出了很多的概念,例如数据库中的“关系”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关系、联系并不是同一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概念容易混淆;三级模式、两层映象、数据模型、数据模式等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易理解和掌握。接下来的各章节,根据所学的内容,又要引入很多概念和名词,如在数据库基础理论关系代抵校涉及很多数学概念;在数据库存储中,涉及很多操作系统相关的名词;数据库事务处理、数据库索引、查询优化中又给出了很多新的数据库专用的概念和名词。对于课程中出现的概念、名词,不仅要求学生记住,还要能够充分理解、掌握和应用。

  (2)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鉴于数据库理论背景的深厚以及数据库应用需求的高涨,数据库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理论性为基础、应用性为目标,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在授课时,既要对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进行讲授,还要兼顾到数据库的应用知识:从最基本的如何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到如何设计一个数据库,再到如何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甚至到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本运作原理都要进行介绍。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熟悉基础理论内容,更要有深厚的应用实践基础。尽可能地从数据库应用存在的问题着手引入,使学生明白应用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思路,为实现该思路,提出什么概念和什么理论,然后再讲该理论的相关内容细节。无论如何,数据库系统这类知识量较大、理论和应用性都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很大的挑战。

  (3)技术发展快、相关软件产品多,实际应用问题复杂。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重要技术,从最初的网状数据库到广泛应用的关系数据库,再到新兴的对象关系数据库,随着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应用需求推动了数据库理论的迅速发展。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各大公司纷纷推出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产品,如较为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软件Oracle、SQLServer、MySQL以及近年来兴起的MongoDB、Redis等非关系型数据库软件。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软件在数据模型及核心技术上存在差异,相同类型的数据库软件在具体的应用中也有很大不同。考虑到数据库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授课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应用能力的训练,对于常用软件需要加以介绍,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数据库软件、工程应用案例设置实验内容,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鉴于课时的限制和本科生的接受能力,数据库课程的讲授仍然是以最基础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及软件为主,对于NoSQL、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内容仅限于简要介绍。对于工程开发领域的应用问题,也是结合课程内容,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相比于数据库的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的应用需求,课堂上能讲授的内容始终有限。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过程从课堂扩展到课外,单纯的讲课式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数据库课程的授课需要。

  2 MOOC特点分析

  2012年以来,MOOC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国内外各大高校、公司纷纷创建了MOOC平台[2],如Udacity、Coursera、edX、Openuped、可汗学院、Onpen2Study、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MOOC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传播,并提供在线测试、评估,师生互动等功能。目前利用MOOC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以主动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更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学生可以随时加入MOOC课程的学习,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时间,MOOC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将教学活动扩展到了课下;③MOOC汇集了各大高校、公司的优秀教学资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对于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MOOC课程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与自己学习目标相相符的课程,也可以综合各个课程的讲解,加深对知识难点的理解。

  MOOC的优势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但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退出率较高,完成度偏低,很多学生选课后中途放弃[3-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缺少真实课堂约束,学习过程主要依靠学生主观能动性,这对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5],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能维持到课程中期,后期随着知识量的增多,难度的增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便产生了惰性,最终放弃;②在课程选择方面,学生大多依据MOOC平台的评价、课程教师的知名度以及网站上简要的课程介绍,导致很多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与自己的预期有较大差距,学习过程中发现课程核心内容与学习目标不相符,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于是中途放弃。不恰当的选课也是造成MOOC课程完成率较低的一大原因。

  3 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如何有效发挥MOOC的优势,规避MOOC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MOOC进行教学改革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4]。针对数据库系统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结合MOOC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提出一种课堂授课、课下自习以及反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区别于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数据库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扩展到课下;课程参考由课程教材、参考书目扩展到MOOC等网络开放资源;教师和学生基于同一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作为课程的参与者、主导者;教师主导课堂教授、提供课下支持,课下学生自主学习,并以反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

  (1)教师课堂授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缩减了教师授课学时,课堂授课主要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核心理论和一般方法,重点在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起课程的整体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快速入门。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然保留一些必要的案例和应用方法介绍,但不再花费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深入剖析,而主要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主要目标,为学生课后继续学习以及后续的反转课堂模式打下基础。

  (2)教师课下支持。针对单纯MOOC模式下学生缺少约束以及难以从众多网络资源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课程的问题,混合式授课模式中采用教师辅助支持的方式:对于基本知识和核心理论,教师在各章节授课完成后统一知识要点,并推荐可供复习的MOOC资源;对于应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般方法后,推荐案例资源、布置案例分析任务;对于相关软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要分类介绍后,推荐相关MOOC和网络资源,并指定学习任务。教师课下支持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从众多的MOOC及网络资源中,选择出适合自己使用的素材,并指定具体学习目标、设置约束,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课下自主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数据库课程的特点和授课难点,学习任务主要分为三大类: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理论的巩固与理解;基于一般方法进行案例分析;相关软件及关键技术的学习。在课程开始初期由教师公布课程任务简明列表,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不超过5人),根据兴趣和特长,每个小组领取一个任务。领取任务按照先到先得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过多的情况下,允许不同的小组领取相同的任务。随着课程进展,学生基于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结合教师推荐的MOOC以及网络资源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对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掌握应用方法,以及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软件、技术。

  (4)反转课堂模式。各组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其领取的任务后,要以反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分享,这是针对学生自觉性差的有效解决手段,即由各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展示、讲解,学生取代教师成为课堂主导者。每组学生讲解后,其他组可以向其提问,教师根据其表现情况进行点评。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为该组同学打分,小组最终得分以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各小组及教师打分评价标准见表1。

  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反转课堂检验学习成果,且学习成果与期末成绩直接关联,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因自制力差而无法完成自主学习的情况。

  上述4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构成了基于MOOC等网络开放资源的混合教学模式,其中,“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共同组成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支持”是教师职能的课下延伸,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反转课堂”是学生主导权的课堂延伸,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

  4 混合式教学方法举例

  新的教学模式下,需要从授课学时中划分出一部分学时用于反转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以讲授“非关系数据库”为例,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教师制定任务列表时,加入与本知识点相关的4项任务并推荐相应的网络资源、参考书目。学生在课程初期领取任务,课下基于教师推荐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其中,任务(1)主要是在教师讲授完关系数据库理论后,参照其他MOOC资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任务(2)和(3)主要是基于MOOC资源和参考书目,自学两种非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任务(4)则是基于网络资源分析非关系数据库的应用案例,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比关系数据库与非关系数据库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应用需求。由于非关系数据库理论在课程后半段讲解,因此要先安排领取任务(1)的小组带领大家复习巩固课程初期讲解的关系数据库理论,为教师讲解非关系数据库理论打下基础;接下来安排领取任务(4)的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主要介绍非关系数据库的应用需求和应用情况,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思考,为领取任务(2)和任务(3)小组的讲解使用打下基础。

  具体的教学进程安排如下:学生自主学习与课程讲授同步进行,当课程推进到“非关系数据库”章节后,第一个0.5学时进行反转课堂教学,由领取任务(1)的小组带领大家复习、巩固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而后的1个学时由教师讲解非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介绍非关系数据库的分类以及简要介绍非关系数据库管理软件;接下来的1个学时仍以反转课堂方式进行,先由学生介绍非P系数据库的应用案例,再由另外两个小组分别讲解两个具体的非关系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最后的0.5个学时由教师进行总结。

  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方法下,一共使用3学时课堂时间来学习“非关系数据库”,总学时与原有教学设计学时相当,但教师讲授学时缩减了1.5学时,所讲授的主要知识点没有变化,都是介绍非关系数据库的理论与应用。由于加入了课下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MOOC及网络开放资源,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有很大的扩展,知识量也会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反转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5 结 语

  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兼具传统讲授式教学和新兴的MOOC教学的优势,能够有效避免MOOC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基于MOOC等网络开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需要全面调整,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设置任务、筛选网络资源,新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实施效果、学生反馈等逐步修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Daniel J. Making sense of MOOCs: 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 paradox and possibility[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12(3): 18.

  [2] 康叶钦. 在线教育的 “后 MOOC 时代”: SPOC 解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1): 85-93.

  [3] 王萍.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 从 cMOOC 到 xMOOC[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3): 13-19.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8

  混合教学模式,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体现了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等主动学习过程。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混合教学模式在很多年前就已被提出,但是真正用此模式进行实践的也是近几年的开展。目前,已有很多的课程在尝试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最优化”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一门课程,是设计和实现各种应用软件的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最优化课程的理论性很强,概念很多,知识点也很多,内容非常抽象,学生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每个知识点,但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在现有的文献中,还未发现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最优化课程的教学活动,笔者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在最优化课程教学中采用了网络教学平台支撑的混合式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本研究的设计

  1.研究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适合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和考核方式。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其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或一个人以及一个人一个事件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的目的有两个:(1)对个案作一个广泛深入的考察;(2)发展一般性理论以概括说明社会结构或过程。本研究在笔者所开设的“最优化”课程中进行,利用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相应的混合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实验过程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3.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我校2014级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专业,有本科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有电子通信专业的,也有管理专业的,目前的工作有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市场营销、边防训练、软件开发、会计、图书馆技术部、太阳能光伏、公安工作、交通局办公室等,工作的种类也非常之多,因此如何对这样多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最优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我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本研究采用了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方案及其实施

  实施过程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情分析”,教师在开课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一个了解,对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课堂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为“理论介绍+问题分析+建立模型+程序实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即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案例分析进行练习,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练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电脑,有的学习内容直接在电脑上练习,效果比较好;第三部分为“线下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在网络教学平台,推荐优秀教学资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较好的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第四部分为“混合评价”,课程的评价放弃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学习过程+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大多数学生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下面对学习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三、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1.混合教学模式在最优化课程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课程评价方式、对课程不满意的环节和课程亮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本问卷采用纸质形式给出,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不写出名字的方式进行回答。该工程硕士实验班一有18人,发放问卷18份,收回问卷18份,有效率为100%。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7.78%的同学对混合教学模式非常满意,22.22%的同学满意。由此可得出:学生对“课堂+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还是满意的。在给学生的平时授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每次课都来到课程堂,老师讲课程的学习资源放到教学平台中,可以让他们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且将自己的学习疑问在平台的讨论区中提出来,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回答,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J为混合式教学给自己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化,22.2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72.22%的同学的学习方式有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工程硕士班中,有几位学生本身也是老师,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以后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采用此种方式。对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理论介绍+问题分析+建立模型+程序实现”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对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是否满足学习要求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满足了自己的课外学习需求,但是相比前面的问题,满足度有所下降,如果继续采取这中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提供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对课程评价方式的合理性的调查可以看出,所有同学都能接受“课程论文+发表学习帖+期末考试”的课程评价方式。“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最优化理论问题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希望他们学以致用,毕竟都是研究生,让他们学会论文撰写的方法。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9

  (浙江农林大学 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摘 要:将混合式教学与电子档案袋有机结合能够展示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文章针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从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档案袋评价方式的实施、教学效果3方面,介绍混合式教学与电子档案袋评价模式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电子档案袋;教学评价

  1 背 景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1]是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大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基础,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的知识点相对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计算机、手机成为每位学生的必备生活用品,各类教育者为增强学生的课余学习热情,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在线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在线作业——延伸学习”的现代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如何方便、快捷地收集、保存、管理和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各类教育者的最大难题。档案袋评价能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学生为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所准备的或反映学生学习成就及个人进步的相关资料、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并且具有评价者多元、评价公平、以学习者为中心、评价灵活性、评价全面等特点,因此部分教育者将档案袋评价有机地与计算机结合,产生了电子档案袋评价模式[2]。将混合式教学与电子档案袋有机结合能够展示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

  笔者所教授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平台从参与人员上看,分为学生单独参与、教师单独参与、师生共同参与3个部分;从教学过程上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总结复习及延伸学习、课后讨论、评价5个部分,如图1所示。混合式教学平台是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可在构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平台时,将除课堂教学以外的部分全部放到网上进行或展示。

  2.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内容通过教学平台,同时辅以短小而精致的视频,让学生清楚下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学生有哪些知识不清楚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提问,教师并不直接解答这部分问题,学生间可以相互讨论,同时教师将少量最为容易的知识习题为预习测试习题,供学生进行测试。教师要追踪分析测试结果,查看学生所提的问题,整理出预习反馈信息,这部分内容就是教师课上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中将知识点包装成案例并将案例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各个知识点;实验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法,将实验封装成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子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完成整个任务。

  2.3 课后总结复习及延伸学习

  传统教学中,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也是混合式教学平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后作业做好了,学习就结束了,而爱好编程的学生又认为练习太少,满足不了学习欲望,仅仅靠课后几个习题作业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在混合式教学平台中又加入了自我测试、学习总结、延伸学习3个部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自我测试模块中添加了大量的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题目以复习课上知识;学习总结模块要求学生撰写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既可以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又可以锻炼语文写作能力;延伸学习模块中ACM竞赛中较为简单的算法及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获得充分的自信,从而喜欢和热爱编程。

  2.4 在线课后讨论

  在线课后讨论主要以论坛的形式展开,教师可在每章内容讲解完后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跟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主题,如计算机图像与数组,或者一些电子信息行业最新技术和最新热点的一些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数据分析与大数据、云计算等。

  2.5 评 价

  混合式教学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评价或单一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起不到引导和督促学习的作用,混合式学习平台也会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笔者采用电子档案袋的方式存储和展示学生的各个学习过程。

  3 档案袋评价方式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对象、组织形式不同,因此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笔者采用的档案袋评价方式与使用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密切相关。

  3.1 围绕学习者丰富评价内容

  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应尽量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因此笔者将电子档案袋评价总体上划分为预习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课后评价、考试4个部分,如图2所示。

  (1)预习评价包括预习测试成绩、网上预习提问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两部分内容。

  (2)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评价方式相同,包括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实验教学中任务与项目的完成情况。

  (3)课后评价包括课后作业分数、自我测试解决问题的数量、学习总结的分析和延伸学习的时间长度、效果。

  (4)传统期末考试成绩是当今高校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将其保留并修改成以程序设计题为主的上机考试模式。

  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笔者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的评价主体有3个:计算机、教师和ACM竞赛协会。

  (1)计算机自动评价包括预习测试评价、实验教学评价、课后作业评价和自我测试,这4类评价主要以测试、结题、编写程序为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可以让计算机自动处理,能够节约大量批改作业的时间,提高评价者的工作效率。

  (2)教师评价主要涵盖网上提问的质量、学生课上的反馈以及学习总结3部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信息反馈,不用将时间花费在批改作业和统计分数上,从而节约大量时间,提高评价质量。

  (3)ACM竞赛协会在评价体系中从第3者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笔者进行混合式教学初期并没有ACM竞赛协会的参与,任课教师既要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又要参与学生课后复习和网上讨论,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ACM竞赛协会是一群爱好编程和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他们不仅编写ACM竞赛算法,还从事教师一部分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开发工作。笔者将延伸学习和在线讨论模块交于ACM竞赛协会管理和评价,大大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同时,ACM竞赛协会与大一新生亲密接触,从中选取优秀人才充实到ACM竞赛协会中,使ACM竞赛协会纳新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3.3 合理设置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基本上是“出勤+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的模式,分值折算相对简单,如“20%出勤+20%课后作业+60%期末考试”。在混合式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内容丰富,导致教师难于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笔者采用的评价标准见表1,从实施过程中的反馈看并不完善,有待改进。

  4 效果分析

  笔者在所授班级中采用混合式教学及档案袋评价,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题目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期末上机考试的成绩大幅提高。实施前,笔者所授班级有60人,90分以上的有5人左右;实施后,该班90分以上的有19人。

  (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更加集中、回答问题更加活跃,对于一部分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就可以解决,学生听课更加轻松。

  (3)学生的实际编程数量大大增加,编程能力大幅提高。实施前,学生的编程数量主要体现在上机实验和课后作业,一学期的解题数量大概在100题左右;实施后,编程数量大概在200题左右。

  (4)课后延伸学习成果丰富,许多学生通过延伸学习发现自己的爱好,主动参与一些相关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人数大幅增加,如ACM竞赛协会由18人发展到40人、Android协会由10人发展到25人,更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加入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

  5 结 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平台能够充分将学习从课上延伸到线上,符合时代的发展。虽然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十分重要,但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是关键,而档案袋评价模式恰好是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补充,它能够记录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通过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和档案袋评价,切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570)。

  第一作者简介:崔坤鹏,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408448568@qq.com。

  参考文献:

  [1] 冯伟, 张治勇. 混合式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12(2): 46-48.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篇10

  1.教材内容不合理

  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然而,从目前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情况看,三者在内容上存在很大一部分的交叉重复,这种教材体系的安排破坏了课程间的内在逻辑递进关系,重复的授课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也在重复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一些新的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也没有及时更新在教学中。

  2.“填鸭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通过黑板板书或放映幻灯片,逐章逐节地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很少采用其他灵活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形式。如回归分析、经济批量订货模型等内容的授课,很少涉及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就能计算出数据结果,根本无法反映管理的权变性,这样使学生怀疑管理会计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案例资源缺乏

  高质量的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案例教材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国外案例多,国内案例少;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知识点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等。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案例的适应性差、案例的综合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为解决管理会计教学问题,西京学院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当下学生特点,试图找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通过共享平台建设“一师一优课”,该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积累、整合,最大程度地解脱教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设课程思路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本课程在建设时“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重难点内容紧密结合CPA、CMA相关考点、商业案例比赛相关知识、论文选题等,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

  2.课程内容

  根据建设课程思路,建课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知识篇、实务篇和拓展篇。基础知识篇系统地讲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等;实务篇是对基础管理会计知识点的运用,包括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生产经营决策分析、全面预算等;拓展篇是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延伸和拓宽,包括责任会计、行为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对于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内容重复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等内容,放在成本会计优课中介绍。而对于长期投资决策和资金需要量预测等与资本运营管理有关内容,放在财务管理优课中介绍。

  3.授课和学习方式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建课时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讲义、微课视频、论坛发言、学习视频、阶段性测试、章节练习和自我测试等。讲义系统讲解每一项目和模块的知识体系;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强调重点和集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论坛发言促使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有利于启发思维和激发兴趣;学习视频主要是收集网络资源中的优质课件,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多方位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由“点”到“面”的学习知识;阶段性测试、章节练习、自我测试等资源起到巩固知识和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丰富教学案例

  为解决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匮乏的问题,目前西京学院一方面积极引进双师型的教师,聘请在企业有丰富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该课程的校外导师;另一方面,西京学院积极开发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和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或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管理会计事务,对企业进行理论指导,促进管理会计的运用。

  三、结语

  互联网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便利,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的转变势在必行,“一师一优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和创新之举。在现有基础上,今后将继续丰富“一师一优课”的资源,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学习课程,营造良好的学风,提升学习能力,实现优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赵慧丽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等.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驱动下的大学教育变革*--国际在线教育研究报告《迎接数字大学》深度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3-11.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十篇

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十篇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