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年)发展专项规划

admin 5个月前 (02-05) 联系我们 33 0

  陆丰市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年)

  发展专项规划

  陆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前

言 1

  第一章

总结回顾 2

  一、发展成就 2

  二、存在问题 9

  第二章

发展条件 13

  一、发展机遇 13

  二、面临挑战 19

  第三章

总体思路 21

  一、指导思想 21

  二、发展目标 21

  四、顶层设计 26

  第四章

主要任务 29

  一、凸显文化引领,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9

  二、实施文化振兴,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31

  三、推进全域旅游,完善旅游产业支撑体系 35

  四、加强设施配套建设,夯实“快旅慢游”基础 43

  五、发展体育经济,促进运动休闲产业繁荣 45

  六、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打造体育强市 48

  七、实现主客共享,促进文旅体融合新发展 52

  八、强化城市品牌,精确实施市场营销宣传 56

  第五章

实施保障 59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59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59

  三、落实土地供应保障 60

  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60

  五、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61

  六、完善文旅市场监管 61

  七、做好资源保护利用 61

  附表1:陆丰市“十四五”期间文旅体项目库汇总表 63

  附表2:陆丰市各乡镇平台“十四五”文旅体发展工作指引 65

  附件3:专家评审意见 67

  附件4:各专家及部门意见建议及修改对照表 69

  前

  “十三五”时期,陆丰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和省委对汕尾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汕尾市委系列工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不断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陆丰市在文化、旅游、体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广东省文旅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广东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携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的总目标,汕尾市文旅体发展十四五规划也适时提出把握“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汕尾作为东翼沿海经济带承东接西战略支点的作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同时向东全面对接汕头、携手汕潮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快汕尾文旅体事业建设,坚定不移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汕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汕尾市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绘好大蓝图、建设大景区、推进大项目、完善大平台、优化大服务、开展大营销,全力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奋力谱写汕尾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总目标。陆丰市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奋力裂变发展,实现蓝色崛起”这一新目标,抢抓新机遇全面融入“双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新飞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强化民生保障,发挥好陆丰巨大的发展潜力优势,高质量推动经济裂变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摸索出一条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引领作用的文旅体发展之路。

  未来五年,陆丰市文旅体产业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新陆丰”建设,突出当好粤东蓝色崛起示范区、汕尾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滨海城市排头兵,聚焦聚力融合创新、生态富民、蓝色崛起,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

  为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根据文旅体产业发展趋势和陆丰的基本市情,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总结回顾

  (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1、文化设施建设成果丰硕

  截至2020年底,陆丰市评定为一级的文化站1个,评定为二级的文化站6个,评定为三级的文化站14个,已全部列入中央财政、省财政专项免费开放资金扶持项目,并配套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套设施,全面免费开放,大大改善了乡镇文化站服务水平。建成镇级文体广场9个。全市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文化中心1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个,景观路1条;镇级文化站21个,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个;335个村(社区)已实现全覆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东省岭南美术馆、陆丰市甲子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并对外开放。

  2、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执法秩序井然

  陆丰市以创文创卫为契机,开展文化阵地和旅游市场建设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继续做到有步骤、有计划重点地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管理,不断加大行业市场监管工作力度,扎实做好文化和旅游市场日常监管工作,确保了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安全稳定,市场经营规范有序。对全市娱乐、网吧、影院、演出、艺术品、文物建筑、广播电影电视、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印刷业和出版物等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坚持日常巡查和不定期夜查相结合。以排除安全隐患为重点,采取严管重罚的方式,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大对网吧、演艺娱乐场所、广播电视、出版物经营场所、校园周边、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的专项治理力度,营造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良好氛围。

  3、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

  一是文化馆继续以公共文化免费开放为抓手,夯实基础,培育骨干,促进群众文艺队伍建设。免费对外开放与日常上班时间同步,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和免费开放工作。二是图书馆积极做好读者免费服务工作,竭诚为广大市民读者服务,坚持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56小时以上。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藏书量40万多册,报纸杂志100多份,终端计算机100多台,继续推进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服务。三是博物馆认真做好硬件建设工作,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市博物馆已对外开放,并积极开展流动展览,送文化下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走近文物、认识文物,提高群众对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认知。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从全市21个镇级文化站中筛选出18个镇级文化站为分馆,每个镇级文化站筛选出3个村(社区)为服务点共54个,作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试点建设。现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的目标任务皆已完成,充分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4、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提升地方品牌知名度。对《陆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进行充实完善,并通过陆丰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的审查,为全市文旅产业建设提供总体的方向及行动指南。推进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演出、非遗项目产业化,丰富文旅产业业态。发掘碣石、甲子、大安等乡镇特色产品、特色小食和工艺品,形成产业规模,鼓励深度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增加体验项目,拓展文旅企业经营项目,开发碣石木雕、碣石麦秆画、甲子贝雕、陆丰海马酒、陆丰咸茶等民间手工艺体验项目的演艺性、互动性,让文化产品在旅游行业发挥价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旅演艺市场,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推广,开发文化演艺项目,增加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文化体验感。

  5、文化交流合作如火如荼

  陆丰市继续坚持“文化无界限,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陆丰”靓丽名片,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参加了广东卫视《木偶总动员》第一季总决赛演出;参加澳门皮影学会成立庆典,在珠海进行演出;应邀到广州、深圳、香港、福建晋江、广西南宁等地参加演出。在扬州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陵杯”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获得优秀剧目奖、舞美设计奖、优秀操纵奖,获得广大观赏群众的一致赞扬和肯定。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前往泰国进行交流。参加汕尾市庆祝国庆红色故事汇。赴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非遗稀有剧种展演。参加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举办2019年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通过加强文化交流,进一步强化陆丰文化品牌,树立文化强市形象。

  6、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

  市图书馆联合文化馆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迎新春文艺晚会,营造欢度春节的节日氛围。举办了“悦读经典·共庆元宵”阅读推广有奖知识竞猜和经典朗诵文艺晚会;世界读书日开展“读经典、学新知、链接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举办粤港澳“共读半小时”活动;举办了以“悦读·为祖国喝彩”为主题的集阅读、朗诵、知识竞猜、送书进校园等活动;“文明讲堂”;开展“拒绝毒品,拥抱未来”主题赠书活动;举行“粤图博览”基层巡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下基层志愿服务,前往城东镇开展赠书活动。博物馆每年还开展流动展览,送文化下乡志愿服务,革命文物宣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参观人数达50万多人次。文化馆举办了“奇猜妙想

喜迎新春”猜灯谜文艺活动、“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巡回演出活动;“2019新春走基层惠民文化演出活动”、“大美陆丰”摄影展、工艺精品联展、《美丽陆丰

你我共建》下基层文艺巡演活动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少儿艺术传统舞蹈《钱鼓舞》参加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获得铜奖,电影公司积在全市开展“禁毒宣传电影放映活动”,放映禁毒宣传电影1000场;文化站举办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写春联送春联活动、《读一篇语录

唱一首红歌》的文体活动、《精品奉献人民

明德引领风尚》的庆六一主题儿童节晚会、竹坑民俗客家山歌节文艺专场晚会、“独角麒麟”巡演和“火麒麟”演出;广美粤东校友会美术作品展在岭南美术馆举行;为庆祝70周年大庆举办的大庆文娱活动;各基层文化站也组织了多场次的文化活动。

  陆丰市还先后开展了“共筑中国梦

共创文明城”主题民间工艺精品巡回展、道德春联进万家活动、“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活动、“同筑中国梦

共度书香年”元宵知识竞猜活动、“安全文明交通

你我共建共享”进校园企业社区活动、“青春助力双创

美丽乡村徒步行”活动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聚民心,汇民智,举民力,力争陆丰市创文目标的早日实现。同时陆丰市还以道德讲堂为引领,聘请专家学者、讲师主讲授课,组织核心价值观讲堂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遍地开花,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勉、进步”志愿精神,活跃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

  7、艺术创作渐入佳境

  “十三五”期间,陆丰正字戏创作现代小戏《抢渡》,皮影戏创作红色题材剧目《碧海丹心》。一支舞蹈《青山绿水》,一首原创MV《歌盛世》、一部皮影戏《女子粉枪队》、一部微电影《抢渡》、一个原创绿色舞蹈《青山绿水》、一部正字戏现代剧《黄厝寮》、一部文学作品《红土地》、一组美术作品展《“红色足迹

丹心永存”——陆丰市党史学习教育美术作品展》、《“红色印记

百年芳华”展》,《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卷陆丰篇央视播出1部,微电影网络播出1部,文艺创作27个,主题活动5场次,学习强国广东平台发布作品:文字作品3篇、摄影作品13组、微视频23个。

  传统舞蹈《狮舞卫城》、皮影戏《哪吒闹海》入选全国民间文艺展演(深圳专场)云端展演,传统舞蹈《狮舞卫城》获优秀节目和最佳人气节目荣誉,皮影戏《哪吒闹海》获最佳节目荣誉;陆丰两纵艺术团的表演唱《渔家代代颂党恩》入围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并参加了总决赛,获得铜奖;传统舞蹈《醒狮》参加第二届“太平洋建设杯”熊猫体育广东省狮王争霸邀请赛荣获优胜奖;选送的麒麟舞《麒麟盛世贺太平》荣获2020年第三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麒麟舞邀请赛银奖。

  此外,陆丰还打造了“精准脱贫奔小康”题材小品《采访》,被广东省戏剧家协会评为三等奖;陆丰皮影戏《一切从简》、舞蹈《新婚尚》、快板《移风易俗倡新风》等并通过广泛传播,营造移风易俗良好氛围;打造了陆丰皮影戏禁毒宣传精品剧《泪花》;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组词,进行一主题创排一舞蹈,推出“舞说价值观”,通过网络进行舞蹈展播12期,广东新闻《正点播报》刊播《汕尾陆丰“一词一舞”诠释核心价值观》进行报道;围绕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创作情景剧《定位桩》,让广大市民从身边的典型事例学习、理解民法典。

  8、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1)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项:陆丰皮影戏参加“中国皮影戏”申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通过,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滚地金龙、甲子英歌等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碣石麦秆画、玄武山庙会等15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保护项目达30项,县级保护项目62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0名、市级非遗传承人33名、县级非遗传承人61名。有省级传承保护基地4个、市级传承保护基地8个,省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市)四级保护体系。

  (2)文物普查情况:博物馆文物登录编号554件套、序号为649件套,单个文物总件数达3000件。

  (二)

旅游发展呈现新面貌

  1、旅游品牌形象迅猛提升

  “十三五”以来,陆丰市旅游品牌形象获得快速提升,如:福山妈祖旅游区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碣石玄武山旅游区、陆丰福山妈祖旅游区被汕尾市旅游局授予汕尾十大热门自驾游目的地;金厢滩旅游区、大安石寨被汕尾市旅游局授予汕尾十大摄影基地;甲东大雷岛度假区、法留度假山庄被汕尾市旅游局授予汕尾十大田园农家乐;集泰酒店、好来登酒店与丽景半岛酒店被评为汕尾市2017年度十佳诚信旅游饭店;东海镇龙湖乐园被评为第七批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等。

  2019年“红色堡垒

黄金海岸”入选广东省首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红色海岸

古城风韵”入选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游径。碣石镇被称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民俗艺术之乡、美食之乡。碣石镇浅澳村于2019年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下埔村于2020年入选第二批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三五”期间,陆丰旅游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游客接待量由2015年的457万人次提高到2020年的559.61万人次,年均增长4%;旅游总收入从2016年的22.1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29.87亿元,年均增速约7%,其中2018年增速更是达到惊人的28%。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个;全市共有旅行社3家。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陆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项目宣传大力推进

  2017年中国旅游日广东省主会场活动暨广东省万人自驾游汕尾、深莞惠河汕“万人互游”、“百社千人”汕尾踩线活动启动仪式设在汕尾市。陆丰文广旅体局积极配合汕尾市政府和汕尾市文广旅体局,认真组织陆丰多家旅游企业做好陆丰沿线旅游点迎接、推介工作。2019年前往南昌、衢州等地进行宣传推介工作,提高陆丰市旅游产业知名度。2020年,赴四川成都、重庆、贵州贵阳和遵义、广西桂林宣传推广,加强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扩大旅游客源地。组织相关文旅企业,参加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组织陆丰市金属雕、甲子贝雕、碣石麦秆剪贴、皮影、动漫等传统文化保护单位参加第八届粤东侨博会文化创意产品成果展,展示陆丰市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4、基础设施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7亿元。以陆丰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做好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进一步完善厦深铁路陆丰站的站前广场、道路、公交配套建设及服务功能,全力推进汕汕铁路陆丰段、兴汕高速、珠东快速和沿海观光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省道510线陆丰市河西至西南段改建、省道240线陆城霞湖出入口至陆河段路面改造、南甲公路升级改造,形成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

  5、旅游商品不断丰富

  陆丰目前旅游商品较为丰富,沿海水产品有对虾、龙虾、鲍鱼、膏蟹、玻璃鱿鱼、紫菜、牡蛎等名贵水产品;还盛产荔枝、龙眼、红江橙、菠萝、香蕉、柑橘等岭南佳果;传统手工艺品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如木团玩具、木竹雕产品、艺术蜡烛和金纸制品、服装和抽纱刺绣等。

  (三)

体育发展获得新进展

  1、继续推进市体育馆、市游泳馆建设工作

  陆丰市文广旅体局申报的《陆丰市体育馆、陆丰市游泳馆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河东镇后坎村福字山下东北角,用地面积18759.60平方米,建设总投资2980多万元。新建场馆按承接地区性比赛体育设施及体育场馆相关要求建设,其中体育馆建设后将容纳2000个座位,建设1个标准游泳池,并配套水处理设备。该项目已于2018年10月进场施工,2020年12月竣工验收。进一步推进基层体育设施配备,全市66个省定贫困村的健身器材配备安装工作已全部完成,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基层体育设施普及建设,助力全民健身计划。

  2、发挥体育指导作用,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陆丰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还无法满足陆丰市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指导需要。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268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覆盖到广场舞、篮球、足球、健身等各个项目,充实了陆丰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经成为陆丰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对群众健身进行有效指导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宣传效应,与下属各文化站共同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扩大建设。

  3、积极发挥体育引导作用,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

  “十三五”期间,陆丰市每年春节在市全民健身广场、市人民体育场等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门球、象棋、围棋等体育竞赛活动,每年参与人数达6000人以上。春节期间还在内湖镇、金厢镇举办创文贺岁杯足球赛,在湖东镇、甲东镇举办“禁毒杯”篮球比赛。劳动节期间,开展了全市教职工乒乓球比赛,每年参与人数达500以上。此外还举办了庆祝国庆“追梦杯”乒乓球团体赛。参加汕尾市首届运动会,联合市总工会组建陆丰市代表团参加第二届职工运动会。陆丰市文广旅体局持续推进陆丰市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提高陆丰市国民整体体质。

  4、体育产业不断壮大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集运动休闲、健康疗养、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项目,打造体育休闲旅游景点、线路和产业集聚区,形成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促进健身休闲服务消费,推动全民健身与旅游融合,利用旅游资源,培育发展休闲体育新业态,开发体育休闲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陆丰市现有体育相关产业的企业20家,集中遍布在东海镇、甲子镇、碣石镇,其中以东海镇最为密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及体育健身等市场生机勃勃,发展空间巨大。

  5、学校体育蓬勃发展

  陆丰市依托“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平台,继续加大校园足球工作力度,完善校园足球管理,抓普及促提高,大力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蓬勃发展。积极拓展与普及校园足球,开展足球后备人才培训。

  6、继续扩大体育彩票销售量

  推进体育产业增收,加强体育彩票网点标准化建设和运营管理,落实体彩站点补贴措施,加大增机扩点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和体彩知名度,提高专管员管理意识和服务水平,增加体彩销售量。在增机拓点方面,截至2020年底共新增加22个,网点总数量68个。在彩票销售方面,2020年陆丰市乐透型彩票销量:2633万元,竞猜型彩票销量:2144万,即开型销量:286万元,总销量5063万。

  7、体育市场整治加强

  进一步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对现有高危险性体育经营项目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工作。陆丰市目前高危项目经营场所主要集中在游泳项目,对游泳经营场所日常加强检查,坚持安全问题无小事,做好溺水、踩踏事故防护工作。

  类别

  名称

  截至2020年底发展完成情况

  (一)文化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部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还未建成,公共文化场所配套不齐全。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的日常管护、维修、监管不到位,尚未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体育馆、游泳池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亟需上级领导部门帮助解决。

  2、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专业人才及工作人员欠缺,文化服务工作与群众文化需求差距较大,已建成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多功能厅的各种功能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使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大多局限于文艺晚会、联欢晚会等传统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规模较小,形式较为单一,覆盖面不够广泛。

  3、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陆丰市文广旅体系统专业人才总量少,年龄结构不优,特别是农村缺少文化设施专职管理人员。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专业化水平和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缺少创作、编导、表演等方面的人才。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人员缺乏,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同时陆丰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数量也无法满足广大群众进行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需要,不仅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更多的为广场舞指导方向,其他运动项目的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影响了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兴致。

  4、执法力量依然薄弱

  陆丰市文广旅体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承担着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扫黄打非”等工作任务,执法面广,现有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再加上机构改革以后,还需要兼顾旅游市场及体育市场的执法监管工作,执法力量更是捉襟见肘。

  (二)旅游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同质性高

  陆丰市旅游产品与广东省其它地区旅游资源特性有一定的重合度,产品深度不够。在服务和旅游资源开发落后的情况下,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要深入挖掘“陆丰+红色”、“陆丰+宗教”、“陆丰+村落”等内涵的创新活动形式。

  2、旅游景区知名度相对较低,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仅有少部分如金厢滩、麒麟山、玄武山等比较知名的旅游景区有固定旅游流量,可见陆丰市的旅游宣传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3、服务接待设施不足

  陆丰酒店较少,且普遍规格品质较低,无法满足旅游者的住宿需求。旅行社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相对成形、成熟和有趣的旅行路线有限。

  4、旅游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目前主要以散点式发展为主

  尽管各镇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同类型资源较少能形成在地域范围内的规模发展,比如宗教资源分散在几个镇区并各自具有特色。

  5、开发商的进驻尚未起到实际作用

  在八万等地,已有一些开发商拟进行规模投资,大面积获取土地使用权,但是实际上成效其微,在简要开工之后,并未有实质性的动作。因此,在开发初期,政府要谨慎选择开发商,防止以旅游为借口,以圈地为目的的开发。

  6、部分旅游资源保护缺位

  对碣石古城的保护很有限,以及难于见到碣石古卫城当年的风貌,仅剩的几片古城墙也深受城镇化的蚕食,“碣石观海”景象大打折扣。养殖业渔业、采掘业、城镇化对旅游资源景观有破坏迹象。

  7、统筹协调机制落后,基础保障有待加强

  文旅产业发展与住宿、交通、餐饮等多个行业息息相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型消费行为,涉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众多,欲推文旅融合,功夫更在文旅外。政府需要进一步统筹各部门职能,形成合力,避免造成文旅资源管理混乱,资源开发不科学、不合理、人为破坏严重等情况,改变当下文旅产品开发广度深度不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相对不强的现状,目前,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充分满足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发展的需求,“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基础设施短板制约行业发展,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系统、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智慧旅游、旅游慢游体系等建设仍需加大力度推进。

  8、文旅项目难以落地,产业规模较小

  陆丰市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开发价值高,但产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产业规模扩大是文化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目前,正式落地的文旅项目、形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文旅企业少,招商引资的力度不足,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的力度不足,文旅企业“小、散、弱”现象在陆丰市较为明显,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争取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方面有新的突破,以新的资本流入为陆丰市文化旅游建设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在乡村旅游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和用地难题亟待破解,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与建设土地推动乡村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来源,并在后期完善体制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9、旅游资源和文化、体育融合的深度不足

  陆丰市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未能很好的和旅游融合,做到“见山见水见乡愁”,非遗项目在旅游活动中综合利用较少,作为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导致旅游结构较为单一,旅游类型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形式以“一日游”、“半日游”,甚至“过境游”为主,特别是缺乏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购物和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文化娱乐项目,食宿旅游服务配套体系滞后,文旅融合的新要素、新业态没有得到拓展和延伸,还未真正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变。陆丰可开发的文旅产品丰富,碣石麦秆画、碣石木雕、东海金属雕、甲子贝雕等传统手工艺品未形成规模产业,宣传力度欠缺,未转化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创意产品;同时,地方特色的小吃美食也没有充分利用,没有成为留住游客的亮点。

  (三)体育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体育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

  由于陆丰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区各社区公共文体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文化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与群众需求矛盾仍然突出,部分行政村尚未建立文体小公园(广场),部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设备老旧、更新不及时,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尚未建立特色体育品牌

  陆丰有发展沙滩体育、足球运动、游泳运动、谷乡马拉松、荷乡马拉松、沙滩马拉松、自行车骑行等体育品牌的优势,但截至目前,陆丰市仍未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品牌,这是陆丰市未来5年体育发展需要着力的地方。

  3、体育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陆丰市虽然现有体育相关产业的企业20家,但其分布散、规模小、产值低。因此陆丰市体育产业需要规划完善,做好品牌选型、品类创新、产业链完善、成行成市、集聚发展。

  第二章

发展条件

  (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

  1、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2、体育强国建设明确新定位,形成体育发展新格局

  2019年国务院出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4、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健康事业与大健康产业

  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市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

  5、文旅体市场需求侧发生变化,并引导供给侧改革进入“后疫情时代”

  国内外市场对绿色生态愈发注重,游客对绿色生态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呈现了由“打卡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的转变,由“价格敏感”到“品质敏感”的转变,由“大众游”到“细分游”的转变,文旅体产品服务供应亟待转型升级。

  (二)

广东省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2020年12月13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形势任务,自觉肩负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担当。

  2、积极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

  2021年1月6日至8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深汕深度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指出,汕尾要积极融入“双区”、“双城”,推动与深圳和汕头的深度协作,强化“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带动汕尾、潮州、揭阳等沿海经济带东翼共同发展、整体提升。要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

  3、文旅融合开创广东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部署2019年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各项工作,强调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和旅游强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加快全省基层“三馆一站两中心”建设,落实“厕所革命”建设任务,推进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保护发展好粤剧等地方戏曲、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等文化精粹;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对祠堂等的修缮保护,推出“粤北长征路”“东纵抗战路”等红色游线精品线路;围绕打造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目标,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旅游+”等战略,努力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和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10%以上;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验收工作,积极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红色旅游;以文旅产业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人文、休闲乡村;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完成“实施100个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组织举办非遗品牌大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主会场等系列活动;推进民间文艺及古籍修复工作。

  4、广东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1年1月24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幸福广东建设取得新成效,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

  报告指出,将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努力塑造与广东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报告强调,将大力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高水平打造“三馆合一”等标志性文化重点工程,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开放利用水平。开展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修缮、保护和遴选新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繁荣发展岭南美术、广东音乐、地方戏曲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抓好历史文化街区、红色革命遗址等活化利用,加强侨批文物保护和研究,推进岭南考古的发掘整理和研究阐释,推动科技考古、公共考古建设。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展播展演,创新国际传播,推动岭南文化更好走出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活化利用文史、地方志等历史文献。

  报告指出,2021年广东将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大力发展4K/8K影视、数字出版,办好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等展会,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广东卫视、珠影集团、文艺院团改革振兴、提质增效。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抓好标志性景区景点、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建设,开发红色文化、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等精品线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办好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

  5、将广东建成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计划达到1000个,博物馆数量达到400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达到13个,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动创建一批广东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等;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06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1.25册;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0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40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23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40个等。

  (三)

汕尾市高水平打造“数字汕尾·靓丽明珠”

  1、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汕尾市“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1年)》指出充分利用省统筹建设的平台、系统和资源,提出汕尾“数字政府”建设总体安排,系统推进政务信息化应用建设和数据治理,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支撑汕尾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2、发展现代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和高端滨海休闲旅游产业

  《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风景线。围绕滨海旅游主题,以海洋生态为依托,培育壮大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体育游乐、海洋历史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和保护利用海汕尾红色革命文化和民俗文化,依托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汕尾段规划建设,串联玄武山、金厢滩等风景名胜,规划建设陆丰市周恩来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甲东滨海旅游特色小镇等项目,打造国家级精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宗教文化旅游线路,建成文旅融合集聚片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建设文旅大数据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推动甲子贝雕等传统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策划海洋主题民俗节庆活动,做大做强汕尾妈祖文化节、玄武山庙会等传统文化节日与赛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发展高端滨海休闲旅游产业,打造现代化滨海康养基地。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以建设旅游产业园、旅游特色区为抓手,探索建立深汕旅游联盟,推动景点景区联动、旅游线路共建、旅游资源共享,推动开通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拓展碣石港、湖东港、甲子港旅游休闲功能,探索海上旅游交通航线的开发、建设和通航,打造面向湾区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丰富海上运动旅游产品,推广发展滨海游艇、摩托艇热气球等海上项目和帆船、帆板等海上竞技体育。积极举办国际性帆板帆船、冲浪、矶钓、潜水等比赛,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以广东省海上项目训练中心、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为基础,建设体育主题公园、体育科研特色项目。建设滨海疗养康复、温泉度假、中医药保健养生调理和运动养生旅游配套设施,发展包括医疗服务、疗养康复、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健康产品研发在内的健康高端服务集聚区和康养医疗中心城。

  3、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有活力有魅力的沿海经济带

  《汕尾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汕尾将立足汕尾市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汕尾市的战略定位,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主动承接“双区”先进产业转移与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辐射,强化与汕潮揭都市圈的经济联系,总体定位为珠三角衔接辐射东翼的重要战略支点、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重点打造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样本、粤港澳大湾区东翼枢纽门户、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有活力有魅力的沿海经济带。

  依托海、岛、湖、田、林、山等生态骨架以及“红、蓝、绿、古、特”独特文化,建设魅力城乡和生态海湾,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城市开发、管理和运营模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提升综合城市功能,高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4、汕尾市全力打造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汕尾市委书记张晓强指出:农村是汕尾发展短板中的短板,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推动乡村振兴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振兴综合体,努力实现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要创新方法路径,融合传统农业,运用IP营销等新理念做好策划、营销、推广,大力挖掘乡村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打造民宿4.0版本,运用好独特的乡愁文化、滨海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大力推动文宿的发展。

  (四)陆丰市打造粤东滨海休闲目的地和现代化滨海全域旅游示范区

  1、交通区位较好,可发展性强

  陆丰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碣石湾畔,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国道324线(广汕公路)及沈海高速、深汕高速公路分别横穿陆丰境内,省道、县道等各级公路纵横交错,全市共有公路通车里程1056.9公里。陆丰市城区东海镇西至深圳150公里、广州323公里、东至汕头136公里。市区的乌坎港水路西至广州205海里、至香港105海里,东至汕头98海里,可直通香港、澳门、汕头等沿海港口。目前,广东滨海公路正在修建之中,未来交通建设潜力大。良好的交通网络规划使得陆丰景区景点有很强的可达性。

  2、红色旅游发展势头明显

  目前陆丰以周恩来渡海处为载体,已经规划好博物馆、红色基因培育基地等项目,项目地紧邻金厢滩,容易形成在周边滨海旅游发展中突出重围。红色旅游与滨海旅游的结合将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点。

  3、滨海资源、地理景观丰富,组合优势明显

  陆丰是一个滨海城市,有着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其长达190.01公里,且海岸多沙滩,奇岩怪石星罗棋布,岬角与港湾交错分布。同时,陆丰还有很多地理景观,有神话色彩加身的观音岭,闻名遐迩的水月宫,历史悠久的古卫城遗迹,气势古朴优雅的玄武山元山寺,一望无垠的金厢滩海湾等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天然的地理景观都是这个城市拥有的旅游财富。

  4、宗教旅游资源,独特的儒释道妈祖同堂特色

  陆丰市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玄武山旅游区”的元山寺更是以儒释道同堂为特色,为世所罕见。而清云山的定光寺近几年经过不断的维修和扩建,加上本身浓厚的宗教底蕴,已然变成一座宗教公园,当地、众多港台、海外华侨都会慕名来访。

  5、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陆丰市的人文资源包括革命资源、古老的文化资源和美食资源。革命资源如红二师攻克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陆丰革命烈士陵园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文化资源如特有的戏剧、舞狮、飘色以及独特的客家文化等;美食资源品种多样,汇聚了粤、港、澳、台、闽等特色,有海鲜、特色小吃、各种现代的美食料理。这些都极具开发性。

  6、纯天然资源保护较好,后发优势明显

  陆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青山绿水、澄澈的海水、柔软的沙滩,许多自然资源由于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仍保持着其天然的样子,这是其独特的优势。

  7、打造粤东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全域旅游示范区

  《陆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强调:陆丰要充分发挥陆丰市“红色文化”、“山海文化”、“古域文化”、“美食文化”等四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陆丰独特的红色资源、山海风光、宗教民俗、古城民居、特产美食等,创建旅游服务设施完善、生态景观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郁、大众喜游乐娱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老区、滨海旅游乐园、山地文化景区和休闲度假胜地。

  以红色旅游为引领,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人文体验旅游为特色,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为纵深,融入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带,打造“红色堡垒,黄金海岸,溢彩陆丰”主题旅游形象,建成承接大深圳“东进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粤东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全域旅游示范区。

  8、陆丰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陆丰按照“一带一主题”的原则,发挥红色文化、绿色山水、蓝色海洋、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等优势,打造6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全域美丽、全面振兴。

  陆丰市坚持把美丽乡村景观示范带作为乡村振兴综合体打造,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债券资金、社会资本等资源集中投入,以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和生态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等为支点,突出旅游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古迹等为重点,沿线推进干净整洁、绿化美化、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等整治工作,规划建设多样化绿道和徒步骑行服务驿站等配套设施,打造沿线具有乡村特色旅游点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康体养生、亲子研学、创意农业、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合,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实现“盆景”变“风景”,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示范带、美丽经济新样板。

  (一)疫情持续对文旅体发展的挑战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全球造成了巨大冲击,给外向型为主的广东省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也让“十四五”时期陆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三)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挑战

  当前,陆丰市大部分文旅体融合项目还停留在面上,以文化景点观光、简单的非遗、手工艺等体验、单纯的体育赛事为主,文旅体融合缺乏创新力,简单的要素重合并不具有市场号召力。

  (四)周边市县文旅体同质化带来的挑战

  由于市域内资源差异性较小,陆丰在文旅体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缺少差异化的文旅体产品无法支撑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将造成项目投资亏损和地区资源浪费。

  (五)周边市县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

  陆丰市的主要客源来自广东省内、珠三角、潮汕城市群,与周边资源同质性较高的区域共享同一市场。周边区域目前正在加快文旅体特色项目的开发建设,未来将与陆丰市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

  (六)文旅体消费需求迭代升级带来的挑战

  进入全民休闲时代,消费者对品质生活、互动体验、个性定制、便捷服务的要求更高。

在此背景下,陆丰当地的文旅体产业结构、产品体系以及基础配套都亟待提升改善。

  (七)缺少文旅发展建设用地带来的挑战

  据了解,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因急需大量建设用地,因此通过增减挂钩的方式置换了汕尾很多建设用地指标,导致陆丰现在很多荒山都属于基本农田的范围,因此在发展文旅项目时,经常遇到荒山都不能动,建设用地紧缺。因此,需要从汕尾市甚至广东省等层面来解决这些土地性质问题,给文旅业发展一定的建设用地空间。

  第三章

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深入领会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要求和省文旅厅工作部署以及汕尾市委七届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健康广东2030”规划》、《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汕尾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健康汕尾2030”规划》以及《陆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要求,坚持文旅体发展总方针,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蓝色崛起”战略为总抓手,以建立健全文旅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制定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的汕尾方案、汕尾规划,优化发展策略、统筹各方资源、谋实重大抓手,聚焦聚力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坚持质量兴旅、蓝色兴旅、品牌强旅,提高文旅体竞争力,推动文旅体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体高效高质、宜居宜业宜游、推进文旅体工作走在全省粤东西北的前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文旅体强市奠定良好基础。

  (一)“十四五”目标

  1、文化发展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全面提升陆丰文化软实力,扩大陆丰文化发展人才团队,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建成富有陆丰特色的红色文化新高地和文旅融合的示范地。

  核心指标

  2023年

  2025年

  公共文体设施

  人口5万以上大镇一级(含0以上文化站建成率)100%

  100%

  100%

  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字资源总量均达到4TB

  2.5

  4

  品牌群文活动

  加大品牌群文活动经费投入,注重品牌思维和品牌意识,积极推进“一乡镇一品牌”

  建设,提升和打造县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少于2项

  建设,提升和打造县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少于5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5项

  17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0项

  35项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62项

  68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1名

  22

  市级非遗传承人

  33名

  40

  县级非遗传承人

  61名

  73

  省级传承保护基地

  4个

  5个

  2、旅游发展目标

  到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推动创建省级文旅和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生态试验区、文化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融合试点单位等。

  至2025年,陆丰市年接待游客量稳定在990万人次左右,其中过夜游客150万人次,过夜游客人均逗留时间1.5天以上,游客人均消费500元以上,旅游经济总收入50亿元。首次超过GDP的10%。

  核心指标

  2023年

  2025年

  4

  6

  1

  2

  1

  5

  80

  100

  4

  5

  34

  50

  620

  990

  130

  156

  1.1

  1.5

  以上为不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下的预期目标。

  3、体育发展目标

  到2025年,陆丰市创成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广东体育旅游示范区,打造陆丰成为广东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将体育旅游培育成为陆丰经济新的增长点。

  核心指标

  2023年

  2025年

  体育赛事

  0

  2

  1

  3

  体育设施

  2.3

  2.66

  体育场馆

  24000

  55000

  健身器材

  135

  200

  体育产业

  1%

  1.2%

  市民健康指标

  ≥39

  ≥40.5

  ≥91.5

  ≥92.5

  至2025年,体育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2%以上,体育旅游占比旅游产业总规模的12%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66平方米,常住人口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含学生)达40.5%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2.5以上。

  4、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目标

  到2025年,陆丰市文旅体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文旅体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文旅体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15%左右。

  (二)远景目标

  到2035年,陆丰市建成广东一流的现代化滨海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市文化、旅游、体育的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国内知名度得到全面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与辐射驱动作用更加凸显,文旅体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等,成为省内首屈一指的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坚持红色引领、文化先导战略

  陆丰的红色旅游资源有较高的等级层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适逢国内近期加强了对革命文物保护与开发以及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陆丰市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契机,以红色旅游为引领,提升相关景区(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大游客量规模。进而吸引旅游产业生产要素集聚,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陆丰的民俗、宗教、歌舞、节庆、饮食、方言等丰富多彩,集福佬话、客家话、军话、闽南话等于一体,连地名典故也是惟妙惟肖,应该加强对陆丰文化内涵的挖掘,编写故事和导游词,作为文献沉淀下来。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注意导入文化内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为基提升产品内涵,将一定程度上同质化的滨海资源开发成有特色的差异化旅游吸引物。

  陆丰市将以诠释、传承、发扬“新时代”人文精神为重点,关注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通过将文化资源、文化符号与文旅体项目充分结合,形成具有陆丰特色、陆丰个性的产品服务。

  (二)坚持蓝色崛起、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红古山河湖海泉”战略

  将陆丰市文旅体发展与汕尾市“蓝色崛起”进行深度融合,将“红古”文化和“山河湖海泉”生态作为陆丰核心优势强化突出,着力推进陆丰红色、古色、蓝色、绿色产业体系与文化旅游体育开发建设各个环节的融合。

  “绿色发展”属于我国现阶段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集中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度概括,在陆丰旅游发展上,一方面表现为适度开放与保护优先的关系,保护好陆丰的生态环境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表现为陆丰在绿色发展上的优势,陆丰具有优质的地表水资源和空气质量,地理位置濒临大海,环境舒适性位居国内前列,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上要弘扬绿色优势,才能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迎接“五高六高时代”,实施“内优外联”战略

  依托厦深高铁、深汕高铁、广汕高铁、汕汕高铁、梅汕高铁,沈海高速、深汕高速、揭惠高速、兴汕高速、潮惠高速、甬莞高速,借势“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圈(珠三角都市圈、潮汕都市圈)”战略,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潮汕地区等各地的联动,共推文旅体产品一体化、平台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品牌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形成区域增长合力。

  (四)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战略

  陆丰文旅体融合发展战略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旅游和体育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旅游和体育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和体育事业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五)实施特色精品开发战略

  广东沿海资源比较丰富,陆丰的滨海资源有其特色,但不属于垄断性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务必强调特色的打造,才能够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竞争结构中谋得一席之地。尤其是滨海观光、休闲度假、康体运动、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产品,必须整合文化、科技、环境等要素,作为滨海体育休闲精品来开发,强调差异化和后发优势。

  (六)创新发展战略

  陆丰休闲旅游发展需要结合消费者需求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创新性的思维,适度超前开发前瞻性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后发优势。鉴于滨水休闲和体育休闲即将在我国形成蓬勃发展之势,陆丰的滨海资源基本满足开发相关产业的条件,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创新性地打造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

  目前陆丰有三大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

  第一是温泉资源,根据汕尾市地勘资料显示,陆丰受浅海断裂带、滨海断裂带和莲花山断裂带三个断裂带影响,区内影响较大的断裂带主要有莲花山断裂带、海丰-惠来断裂带、普宁-汕尾断裂带。因此陆丰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足可以打造中国温泉之乡,承接汕尾本地、潮汕、莞深温泉冬养旅游市场。

  第二个是漂流资源,陆丰北面为峨嵋嶂、罗经嶂、乌面岭环绕,形成许多纵向峡谷溪流,陆丰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峡谷溪流,打造漂流集群,成为中国漂流之乡,与清远分羹潮汕莞深惠漂流市场。

  第三个是依托甲子海上风电场、甲湖湾新能源基地等清洁能源产业基地,联动陆丰海洋工程基地,发展集观光、游览、科技于一体的风电工业旅游项目。

  (七)坚持统筹发展战略

  陆丰市现有工业基础较薄弱,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发展的辐射效应日益明显,不可避免地存在产业转移承接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统筹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土地与资源配置、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适度向休闲旅游产业倾斜,并且促进旅游业与渔业、农业、林业、工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统筹好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关系,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特别是完善提升休闲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满足外来游客本地居民的不同需求,尽量减少前者对后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实施“智游陆丰”战略,推进“新基建”步伐

  “互联网+”在旅游形象打造、产品促销、渠道开发、信息与交易平台打造等领域已经广为应用,并且直接改变了旅游业态和商业模式,AI、VR等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质量提升以及游客满意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还直接影响游客行为。陆丰旅游的开发一开始就必须导入先进科技,形成后发优势。

  (九)打造“黄金海岸”品牌,实施“消费升级”战略

  《陆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年)》将陆丰旅游的战略定位概括为:以红色旅游为引领,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人文体验旅游为特色,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为纵深,融入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带,打造“红色堡垒,黄金海岸,溢彩陆丰”主题旅游形象,建成承接大深圳“东进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粤东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全域旅游示范区。

  同时,加强陆丰消费内容升级,倒逼文旅体新业态的衍生培育。通过城区的夜游升级、传统景区的业态升级、度假项目的内容升级、文化空间的消费升级、研学旅行的配套升级创造美好旅居生活。

  “十四五”时期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立足自身战略高位,陆丰响应新时代主旋律,设计并打造具有前瞻性、统领性和地方特色的转型提质路径,统领文旅体发展全局。

  (一)构筑陆丰“新时代精神文明高地”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地。要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动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图片,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分三十个专题,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

  二是“两山理论”的践行示范区。《陆丰市乡村振兴滨海走廊示范带总体规划》对陆丰提出的战略定位是: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引导,依托项目地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农业产业基础,以建设广东“四好农村路”和精品旅游乡村示范为目标,以建设七大美丽工程为抓手,以汕尾“5+2”综合改革为保障,通过对全域十二维度进行整合提升,以“点—线—面”协调推进,“城—村—景”全域统筹,将示范带打造成为集农业休闲、生态宜居、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滨海康养等于一体的四季皆宜的,汕尾市乃至全省可参观、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和:汕尾市“山海绿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粤东地区“两山理论”践行示范区、广东省“黄金海岸”滨海旅游目的地。

  “两山理论”在陆丰得到全面落实与成功实践,“两山理论”已经深深植根于陆丰人的脑海与心中,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是“乡村振兴”的成功示范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陆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力争打造“乡村振兴的全国示范标杆”,彰显乡村振兴的“陆丰经验”和共享“乡村振兴陆丰模式”。

  (二)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

  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陆丰市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也是彭湃领导的中国农民运动的发源地,还是红军战略转移地、东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根据地,可以说村村皆飘红。如何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富矿”?近年来,陆丰市委、市政府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做足遗址保护、文化创新、宣传教育、旅游融合的大文章,加快立法保护、深挖红色资源,努力把陆丰建设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高地、红色旅游目的地。

  (三)建设“黄金海岸”魅力展示区

  探索具有陆丰特色的文旅体高质量发展路径,将陆丰打造成为“黄金海岸”魅力展示区。将“陆丰特色”、“陆丰经验”、“陆丰价值”与“陆丰精神”加以传播,加快实践步伐,为汕尾、广东、中国的红色旅游、古色旅游、乡村振兴和滨海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四)构筑“黄金海岸”品牌高地

  开展陆丰“黄金海岸”品牌建设,进一步构筑并打响“黄金海岸”品牌,建立在陆丰市文旅体融合发展领域的领军地位。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探索文化与陆丰蓝绿产业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依托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创意赋能”与“数字赋能”,壮大文化产业。

  1、文化复兴计划:活化、继承,演绎优秀“老文化”

  将陆丰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进行项目化开发、可视化表达,活化利用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化街区、文化基地、文化设施和文化故事等文化载体,开展传统文化创新演绎,推动文化复兴。2、文化再生计划:跨界、混搭,再造时尚“新文化”针对陆丰市一些文化特色不鲜明的乡镇、村庄等,通过文化与特色产业结合、文化与创意科技结合、文化与时尚主题结合,创造新的文化形式,赋予地区以鲜明文化个性。3、文化旅游化计划:结合旅游产业,打造文化传播通道结合陆丰打造滨海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依托旅游平台、旅游项目等载体,打造形成更加宽广的陆丰文化对外传播通道。4、文化社群化计划:融入情怀共鸣,营造文化生活空间

 加快陆丰文化集群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社群升级。培养居民参与文旅体的意识,激发游客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情感交流、情绪互动,营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家园。

  (二)凸显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以“点-线-面”的空间形态,打造陆丰文化产业发展廊道、平台与节点,形成相互支撑的发展系统,并产生产业集聚效应。

  1、文化产业廊带

 金厢银滩沿岸聚焦“陆丰非遗艺术产业带”与“陆丰艺术文化带”建设,保护并利用陆丰所富集的中华传统文明瑰宝与文化资源。打造陆丰文化全景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集聚的文化长廊以及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标杆与提质增效新引擎。

  2、文化产业空间

 拓展海鲈鱼产业园、碣石植物龙生态产业园、陆丰萝卜现代化产业园和陆丰甘薯现代化产业园等项目的文化发展空间,以红色文化、党建文化、两山文化等为文化产业创作题材,带动城东、碣石、上英镇、潭西镇、河西镇、金厢镇、博美、内湖、南塘等镇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3、文化产业街区

  基于内湖古董文化街区等区域空间,以古镇、古街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发展文创产业。

  4、文化特色小镇

  推进艺术小镇、红色小镇、戏剧小镇、影视小镇、古玩小镇、非遗小镇等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培育新业态。

  5、文化特色村落

  围绕国家、省市文化古村、石寨文化非遗村、鳌峰文化主题村落等具有特色产业的村落,挖掘资源与产业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将村庄特色产业与文化产业叠加,相互赋能。

 (三)构筑文化产业多元类型

  基于陆丰市的各类文化资源,依托文化产业平台,培育打造多元化的、具有鲜明陆丰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1、红色文化产业

 打响陆丰红色教育品牌,做大“西南黄塘村-潭西-东海-金厢-金湖村-桥冲-陂洋”等区域的红色产业文章。挖掘陆丰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桥冲镇溪碧村打造成党建教育体验基地。

  2、非遗戏曲等演艺产业

 提升正字戏、皮影戏、西秦戏、英歌舞、滚地金龙等演艺水平,引进VR影院,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的创意融入。举办户外音乐节、诗歌会等活动。

  3、皮影戏文创产业

  推进陆丰皮影文创基地的建设运营。创作以陆丰题材为蓝本、以陆丰风光为背景的皮影戏作品,完善皮影文创产业链。

  4、旅拍摄影产业

 通过引进旅拍专业机构与摄影工作室等,重点打造陆丰旅拍产业链,将陆丰原有的经典摄影活动进一步与当地的酒店民宿及旅游体验相结合,衍生婚庆业态。

  (一)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以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系列活动引领思想建设

  以庆祝党的二十大为契机,全面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丰硕的思想建设成果来为二十大献礼。

  2、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打响“善美陆丰人”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网络建设。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旅体发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旅体产品,发挥文旅体活动的宣传阵地作用,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推动陆丰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二)传扬陆丰优秀传统文化

  1、构建文化保护传承高地

  确立陆丰“四大文化保护传承高地”的战略地位,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并以此为抓手,推动陆丰文化振兴。

  2、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作

  在全市新一轮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陆丰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宗教文化、非遗文化等)、红色革命文化元素(如苏维埃旧址、芹洋等地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基因进行解码,通过建立区域文化元素、文化基因的目录清单、证据清单、保护清单,绘制陆丰的文化基因图谱,并将文化基因转化利用为文旅体项目的培育推广以及提升文旅体产品文化价值。

  3、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完善文物安全保护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建立文物部门同文物执法部门、公安机关等的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涉案文物移交等制度;与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机构等部门合作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安全生产和消防检查等。

  二是将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将文保单位两划范围(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相关要求落实到用地规划中。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以“考古先行、抢救为主、保护第一、服务大局”为原则,推行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土地储备和在地下文物埋藏区文物区域评估和考古前置制度。三是提升文保单位应急处置和自救能力。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持续实施农村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做好文保单位日常保养维修。完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防雷、技防等安全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文物安全智能化技防措施。

 四是实现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省级以上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文保单位建立微型消防站,旷野类文物要配置安全监控监测设施,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推进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提升安全预警和自我抗风险能力。

  4、提升非遗管理能力

  一是健全非遗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市(县)、镇(乡)、村(社)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发挥属地管理作用。完善多层次非遗名录体系,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抢救性记录工作。

 二是加快非遗研究与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开展非遗项目传承教学基地认定工作。整理、出版、阐释非遗文化有关典籍、口述史等。景区设立非遗文化固定展演点,景点改造结合古迹修缮。

 三是聚焦并加强非遗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完善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计划和代际传承机制。推进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鼓励并资助传承人以收徒的形式传承非遗文化。

 四是推动非遗文化走入社会大众生活。办好各类非遗文化节、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在景区、赛场展演,推动传统技艺表演等非遗项目进入核心旅游景区与精品体育赛事。

  五是引导社会资本与非遗文化建设结合。支持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和文化活动。引导非遗企业、传承人、其他非遗从业者树立市场化思维。

  5、推进乡村非遗文化建设

  一是制定实行乡村非遗文化规章制度。向汕尾市上级非遗主管部门建议,研究制定市县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管理办法与非遗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等。依据相关规定,有效开展乡村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指导非遗文化利用。

 二是做好乡镇公共文化场地建设管理。积极推进乡村历史纪念馆、乡村非遗展示馆、名人故居等乡村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与运行,力求盘活乡村非遗资源。

 三是打造一批陆丰重点传统文化村落。按照非遗保护的标准要求,结合陆丰市内的村庄资源,继续打造创建一批具有陆丰特色的文化村,作为乡村非遗文化保护展示的区域节点。

  6、活化创新非遗项目资源

  推荐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优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遗项目资源的保护传承。推动传统制作工艺的提升改良,打造特色艺术文创产品,开展传统技艺表演。

  (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一是打造文化新地标陆丰市新时代文体中心(大剧院、展览馆、体育馆、游泳池),提升现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加大对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力度、并持续提升,完善运营管理水平,高水平建成“陆丰新时代文化地标”。结合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

  二是推进博物馆文化活动组织水平提升。做好“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活动与传统节庆日的宣传活动,以文物知识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集中宣传,加强外宣力度。

 三是建设提升陆丰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文化场站。提升陆丰农家书屋,加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搭建社区“百姓大舞台”。提升农村文化礼堂、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场馆设施的功能配套与利用水平。

 四是提升文化广场、文化舞台等户外的公共文化活动场地。结合新老广场,设置演出舞台。在碣石等地古戏台处,以及各旅游活动区、体育赛事区的集散中心等处设置文化舞台,作为文化进景区和赛场展演的场地。

 五是推进“数字陆丰”与智慧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应用场景与公共文化设施的结合,推动智慧博物馆、智慧文化馆、智慧图书馆、智慧书屋、智慧非遗体验馆等智慧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与便捷度。

 六是打造文化新场景与文化新空间。力求突破空间与时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激发全社会广泛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开辟文化体验的新场景与新空间,包括生产生活空间、网络直播平台等。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壮大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主体。由政府提供基本的保障性公共文化服务之外,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健全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二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验空间。建设文化景观道路、文化街区园区、文化阅读空间等,营造全景式公共文化体验空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和达标率均达100%。

 三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驱动能力。以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原点,辐射推进各村(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从而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影响范围,并刺激配套产品与服务业态的衍生发展。

  3、构建公共文化内容新模式

  一是加快内容创新,扩大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开辟数字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完善共享课堂、网上书房、数字展厅。建立免费开放的学术交流数据库。发展“文化上门”与“订单式文化服务”。

 二是突破时空限制,文化产品服务深入基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互动”机制,完善县图书馆、镇(区)图书分馆、农家书屋共享流动机制。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业余文化团队。

 三是跨越专业隔阂,融合不同领域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各文化场馆在展览时,同步进行民俗体验、教育讲座、公益宣传等活动,实现“活动联办、场地共享、人员互动”。4、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领导。向汕尾市上级公共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管理办法。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提高群众自组文化团体、自办文化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

 二是增加公共文化活动的财政投入。保持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支持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建设。设立奖励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配套资金与各类发展基金。

 三是抓好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建设以专业人员为主、业余骨干为辅的村(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组织和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发展村(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四)鼓励文艺精品力作策划创作

  1、举办重大题材文艺创作活动

  围绕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结合陆丰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保护传承的需要,重点讲好陆丰故事、红色故事、家风故事等,挖掘古村故事等。力争推出1-2部反映陆丰特色的重量级文艺作品。

  2、扶持红色记忆文艺作家作品

  鼓励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陆丰红色文艺发展。精选与陆丰红色历史文化、

党建现实有关的重点题材,成立红色文艺工作推进小组,并设定协调推进机制,加紧策划、制作并推出。加强互联网新型红色文化产品的创作,推动网络红色电视剧、红色微电影等新兴红色文艺类型的发展繁荣。

  (一)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全域格局

  一是构建“广东省滨海旅游带”。提升“黄金海岸”黄金旅游线。同时,整合广东滨海旅游带沿线资源,打造旅游产品线。

 二是融入“深汕合作区”和“潮汕城市圈”。依托厦深高铁、沈海高速、甬莞高速、揭普惠高速等,实现粤东8市牵手,构建粤东地区新的旅游线路,实现旅游跨区域融合。

  三是推进珠三角区域和潮汕区域文旅体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珠三角区域、潮汕区域城市合作,探索珠三角区域、潮汕区域旅游一体化联盟运作模式。共同策划跨区域旅游产品,联合建设标准化的珠三角区域、潮汕区域旅游服务体系。

 四是深化汕尾各县(区)文旅体合作。与海丰、陆河、红海湾等县(区)深入合作,共建汕尾重大项目库、数字化旅游平台。在省内外市场推广一系列汕尾经典品牌旅游线路,实施市县客源互送计划。

  (二)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陆丰全域旅游示范区

  1、龙潭湖谷康养旅游带

  以南北纵轴为主线,联动山林、河流、田园、村寨等资源延续人文历史内核,以山林、温泉为基底,建立“大健康+”发展新模式以文带产、以产带旅”形成景观联动,完善功能业态,打造集旅游观光、康养度假、文创体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农旅康养精品旅游线。以陂洋镇山林溪谷、南塘镇田园温泉为基底,以芹洋村红色文化为内核,军湖村耕读文化为特色,联动铜锣湖旅游综合服务,发展农旅康养、文化修心的特色康养示范带,重点突出“山河纵谷、农旅康城”主题形象。

  2、山水画廊生态旅游带

  以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地为最大优势,以本地文化为最大特色,通过农业的现代化升级、产业延伸,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发展高端农业,乡村文化旅游与田园社区配套等产业,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乡村的复兴与再造,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景观示范带。

  5、薪火蓝湾红色滨海旅游带

  以湖东镇保留南昌起义革命薪火为历史背景,以甲子甲东地区沿海资源为核心特色,重点突出“红色故里、蓝色湾区”主题形象,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特色的海洋文化,以示范带沿线乡村为基底,串珠成链,连线连片,高标准打造集文化体验、海滨娱乐、乡村休闲于一体的陆丰市“红”“蓝”文化精品体验线路。

  6、滨海走廊蓝色滨海旅游带

  依托项目地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丰富的红色文化等文旅资源为基础,以建设广东“四好农村路”和精品旅游乡村示范为目标,以建设七大美丽工程为抓手,以汕尾“5+2”综合改革为保障,通过对全域十二维度进行整合提升,以“点—线—面”协调推进,“城—村—景”全域统筹,将滨海走廊带打造成为集农业休闲、生态宜居、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滨海康养等于一体的四季皆宜的,汕尾市乃至全省可参观、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和汕尾市“山海绿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粤东地区“两山理论”践行示范区、广东省“黄金海岸”滨海旅游目的地。

  (三)打造城市休闲,创新城市旅游运行模式

  1、更新城市休闲空间及其功能

  陆丰通过改造城市设施、增加旅游功能和注入旅游文化,提升旅游休闲空间发展水平,打造陆丰“休闲度假旅游小城市”,建设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一是城市公共设施向“宜居宜业宜游”转型。在陆丰城区沿螺河景观带等公共空间内推行城市“有机更新”,形成新的城市休闲功能单元,实现城市设施功能升级。

  实施城市设施环境的旅游化改造:结合智慧城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公交车站、公共厕所等市政配套设施的旅游化,加强市民中心、便民咨询点、银行、邮局等城市服务窗口的旅游化,完善交通指示牌、路标等标识标牌系统的旅游化。

  突出城市的整体风貌与文化内涵:加强城市风貌的整体塑造与美化,注重社会气质形态的培养与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营造文明、友善、好客的城市氛围,建立起居民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优良的互动关系。

  二是城市休闲街区向“文化体验空间”转型。重点提升陆丰城市街区,让街区在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同时,也满足外来游客体验当地特色文化、欣赏市井街景、购买旅游商品的需求。不同的街区呈现差异化的主题定位,主要表现城市时尚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加强业态优化调整及碣石副中心重点商旅项目建设。

  上海村休闲步行街、城东海鲈鱼基地休闲街、金厢休闲街、玄武山休闲街、内湖商业特色街。

  综合公园:秉承主客共享的原则,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创新业态植入,通过开展艺术展、灯光秀、快闪集市等主题活动,变绿地休闲空间成为生态消费空间。

  广场公园:为地方文化展示和本地居民的休闲活动的场地,应结合公园文化特色,加强文化小品和文化设施的提升建设,凸显公园文化展示功能。

  特色公园:围绕主题特色,加强寓教于乐的文化科普植入,成为陆丰市研学旅行目的地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如福山妈祖公园。

  社区公园:联动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发起社区公园营建计划,鼓励已有社区公园的主题化提升,并对在建和待建社区提出相关的管控指标和引导要求。

  口袋公园:选址十字路口缓冲绿地、重要街区入口广场、道路边坡等场地绿地空间进行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建设,注重生态景观、文化符号和设施建设。

  三是城市公园绿地向“城市小型景区”转型。主要针对玉照公园、八景园、福山妈祖公园、人民健身广场等城区主要公园和广场,通过增加文化景观、休闲娱乐、游客游憩、体育健身等设施及活动,提升休闲功能,建成小型迷你城市娱乐主题公园、城市体育主题公园等。对城市公园分类型进行改造提升。

  2、构建城市休闲消费新业态

  随着信息化、电子商务及城市休闲的发展,城市商业正在从“购物商业”向“休闲商业”、“体验商业”转型。结合“美食宝地,原味陆丰”等旅游美食推广系列活动,通过建设特色商业街、商业休闲综合体,如酒吧街、美食街、风情购物休闲街区、一站式购物美食休闲娱乐综合体等,增加原有城市商业空间内的休闲功能与体验性,促进休闲消费新业态的培育。

  3、打造城市夜经济与夜间消费

  一是建设夜间旅游消费集聚区。重点围绕上海村、玄武山、桥冲美食街,发展夜间休闲经济,做夜赏、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宿“六夜”系列产品开发,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

  二是健全夜间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夜间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设,对夜游夜生活进行有效辅导、管理并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与经营环境氛围的营造。

  4、创新城市旅游管理与经营模式

  一是倡导“共享”,缓解旅游休闲压力。针对旅游休闲活动带给城市的交通环境等压力,倡导共享模式,营造人性化城市休闲旅游氛围。

  二是鼓励“免费”,运作实现商业价值。倡导景区、景点免费开放,吸引更多人流。稳定休闲旅游项目的门票价格,并逐步实行低票价乃至免费开发。鼓励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通过增加二次消费点、开发衍生商品等商业运作方式,发展陆丰“大旅游”,壮大陆丰休闲经济。

  三是做好“备案”,制定危机处理对策。基于对接待容量和客流量的测算预估,做好旅游休闲服务资源的事前调配与准备工作,留足余量。同时,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紧急情况,应做好危机处理预案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对外权威信息发布的统一渠道,做好对外公关工作。

  四是把握“尺度”,控制活动内容强度。旅游休闲做到“有所不为”,以法律和道德为前提,考虑旅游活动与陆丰社会风俗习惯的契合度。避免出现一些与区域气质风貌不相符的活动和现象,尤其是一些肤浅、媚俗、丑恶的所谓“网红”。引导树立健康、理性、文明的“旅游价值观”。

  五是设定“禁区”,限制活动时空范围。城区镇区内的小区、学校、政府机关、军事设施、科研单位、医院养老院、部分宗教场所和其他特殊机构,要与游客保持合理距离,避免干扰。在深夜、中高考期间等时段,减少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噪声、废气等影响。明确“旅游禁区”时空范围,严格执行。

  (四)发展乡村度假,深化农文旅体融合

  1、全力构筑现代乡村旅游经营体系

  一是试行“乡村振兴联盟体”。创新入股联营、民宿加盟、乡村职业经理人等机制,运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成员”、“民宿共建共享”等发展模式。

  二是做深做好农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以农为本、以旅兴农和农旅融合,加快农村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三是培育壮大农旅新产业和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共享农庄、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康养民宿等新兴农业项目,结合乡村旅游度假活动,打造形成乡村消费新热点和新亮点。

  2、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

  突出“茶、果、蔬、鱼”等重点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庄与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公司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旅创客。同时,发展“消薄增收”产业基地,以招引公司合作为主,从事农旅产业开发,不断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3、努力打造地方乡村农旅特色品牌

  推进实施“两进两出两对接一提升”(即资源、人才进入农村,劳动力、农产品走出农村,对接市场、对接农民意愿,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激发乡村创业活力,加快培育一批文创村、运动村、康养村、旅居村等。打造以“陆丰十八宝”区域公用品牌为代表的一批有机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海鲜特产,形成具有高辨识度与市场口碑的农旅特色品牌。

  4、不断丰富乡村农文旅体特色产品

  一是迭代提档升级乡村旅游景区。鼓励景区与乡村旅游项目提质升级,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管理创新等方式加快项目迭代。如玄武山、黄厝寮、下埔村等A级旅游景区及寺庙建设和度假村落,鼓励海鲈鱼、甘薯园、萝卜产业园、大蒜产业园等农业园多元化发展。串联景区节点,形成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二是创建规模化综合型农旅项目。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并实现农业与文旅体等产业的资源整合与产品融合。制定出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目录清单,以项目驱动农旅发展。

  三是培育特色小镇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做活“小镇经济”,以特色小镇作为乡村度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按照“一镇一特色”,打造系列特色小镇并带动小镇周边乡村协同发展,形成度假产品线与服务业态链。

  5、继续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一是“乡村景区化建设工程”。围绕业态产品、公共设施、民俗风情、环境景观、管理服务五大重点,创建景区化村庄。

  扩大景区村建设规模:继续推进景区村建设,扩大3A级以上景区数量。在强调环境卫生和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应该着重从硬件到软件打造方式,鼓励A级旅游景区村庄进行特色提升和产品更新。

  加快文化村建设:生态文化型乡村注重生态保护及生态营造;历史文化型乡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产业文化型乡村注重乡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共融共生;鼓励引入功能性新业态,打造购物村、培训村、运动村等。

  实施艺术村打造:鼓励优质乡村黄厝寮、下埔村及周边整体进行建筑立面艺术化营造;鼓励乡村广场、路牌、座椅等设施和微景观进行艺术化改造提升;依托乡村建筑立面改造,布置满足游客留言的互动墙。

  二是“乡村开放化营造工程”。营建乡村互动空间,实现乡民与游客共处,提高村民乡村旅游参与度。

  创建乡村研学活动中心,增强本地村民自豪感:在重点村庄创建乡村研学活动中心,开设村民和游客都可以学习的在地文化学习课程、生态保护课程、农业技术体验课程等,村民通过学习传承当地优秀的文化和技术。游客在此学习和分享农业、手工艺等当地生活,可以与村民互动,参与村落创意设计、村落彩绘等。

  成立乡村营造研习会,鼓励村民参与文旅体建设:成立乡村营造研习会,优先发展20个乡村成为会员村,引导村民、政府、企业都可以在平台上就乡村营建展开讨论,还可以组织相关村民开展庭院美化、民宿运营方面的学习活动。

  建设乡村共享客厅,提供乡村文旅体活动空间:选择乡村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公共空间,建设乡村共享客厅,复合物流服务、购物、会客、阅读、聚会等社区功能,整合搭建睦邻平台,完善社区功能体系。

  三是“乡村活力化营造工程”。推动单体民宿向度假村发展、农业园向乡村生活体验区转变、村庄向特色产业集聚区升级。

  开展陆丰文化街区建设计划,推动乡村业态创新:注重乡村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提升村庄建筑、美化街区、整治乡村环境、布局开放式博物馆、发展特色业态。各乡村景区招引国内外知名的民宿品牌、餐饮品牌、生活美学品牌、连锁便利店等品牌入驻,提升乡村商业业态。

  启动乡村产业社区培育计划,提升乡村自我造血能力:结合乡村现有产业资源,进行产业型乡村社区的建设,重点打造包括上海村等村打造建设渔产业社区、城东镇高美村建设茶产业社区、上英镇浮头村建设甘薯产业社区、博美桥冲万亩莲子产业社区等在内的不同主题的产业乡村社区。

  建设乡村休闲度假营地走廊,发展新型田园综合体:依托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推动建设一批综合型民宿村落,在有条件的村落建设自行车营地、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等休闲设施,打造休闲度假营地走廊。

  四是“乡村文明化营造工程”。推动乡村居民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的转变与改良,强调乡村固有文化的凸显与传播。

  文体建设下沉社区,推动乡村自我管理:在重点乡村社区组建社区文化队伍,培育特色文艺骨干,选拔社区文化辅导员,组建“文体队伍网络”,负责文化体育的培训、文体活动组织等各项文化建设工作。

  建设乡村非遗传承基地,弘扬并传播文化:选择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进行非遗文化基地的试点建设,重视对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播。

  制定文体节庆推广计划,彰显在地传统民俗:围绕乡村民俗文化,优选示范村,以“一村一庆典”的模式,以民俗节事、艺术与体育活动等形式,唤醒社区文化记忆,吸引客流,促进社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乡村本土化营造工程”。建议上级部门出台《汕尾市乡村风貌管控办法》,控制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天际线控制、建筑风貌等。

  明晰产权边界和权责关系:明晰“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的产权边界,对于全村共有且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如村道、广场等由政府利用专项资金建设。对于“半公共空间”,如菜园、门前场地等,作为“村民责任包干区”, 明确权责关系。鼓励村民对“半公共空间”进行主动管理,进行绿化、美化。

  落实“地文再生”,培育特色乡村风貌:明确乡村景观风貌的公共财产属性,保护原乡风貌。在空间、形态上延续原有肌理,注重传统工艺与当地建材运用。对老建筑、民居、庭院、桥梁、道路等进行提升。

  塑造“庭院美学”,建设乡村大花园:优选A级旅游景区村镇开展“庭院美学”计划,通过聘请园艺专家授课、考察学习等方式让村民学习庭院美化技能和美学生活方式。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景观改造,打造主题花园乡村。

  6、加快发展乡村度假产业与民宿经济

  一是打造乡村高品质旅游酒店集群。在乡村地带及临近乡村的城市区域,打造形成以高星级酒店、主题文化酒店、精品乡村民宿、高端乡村酒店、精品家庭农场、乡村精品庄园、智慧酒店、房车营地等多种住宿业态为引领的度假服务体系。

  二是鼓励农家乐提升改造,打造精品乡村民宿。建议汕尾市文旅局出台《“汕尾乡墅”民宿建设和营运导则》,提出民宿认证标准。设立农家乐民宿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家乐提升改造。按照《陆丰市鼓励扶持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精品民宿。

  7、打造陆丰全域旅游精品线

  在做好“红色堡垒

黄金海岸”乡村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海岸

古城风韵”入历史文化游线的基础上,增加龙潭湖谷康养旅游线、山水画廊生态旅游线、谷乡慢城乡村旅游线、浪漫荷香古村荷香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

  (一)构建畅通、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体系

  1、强化与区域大交通的对接

  改造国道省道陆丰段,全面建设广东滨海旅游绿道陆丰段。

  2、加强对内交通运输体系

  将135县道、147县道打造成和四好农村公路相结合的旅游公路。疏通市内交通“毛细血管”,做好旅游交通网络道路的扩宽和优化,并在旅游通道和其他的道路交叉的地方通过架高或下沉通道的方式,形成无红绿灯的快旅通道。

  3、不断改善旅游交通网络

  推行陆丰“五位一体”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增设陆丰旅游点对点公交专线。构建国内一流的公共自行车骑行专用道路体系,新增滨海沿河沿山绿道50公里,加快打造辐射特色乡镇的城乡绿道网体系。规划建设精品旅游航线,加快旅游码头、水上运动基地等水上交通设施建设。

  4、提高旅运一体化服务水平

  一是公共交通服务。以陆丰高铁南站(东海乌坎村)为圆心,构建高铁专线、旅游穿梭、农村客运、共享汽车、网约出租等五位一体接驳运输体系,实现集散中心与重点景区、重点村镇等无缝衔接。规范租车产业,方便自驾游游客换乘。

  二是游憩交通体验。进行城乡的“慢行漫游”系统规划建设,建设“一站式”配套。规划建设滨海旅游风景道,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完善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目的地,创建高质量、结构合理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推动建设自驾旅游基地、自驾车旅游服务区以及骑行驿站、游船码头等“游憩型”的交通配套设施,开发相关交通旅游业态与体验产品。

  三是交通旅游营销。对高铁站、高铁车厢进行全场景营销生态圈打造,即从进站到安检、候车、检票、乘车、出站各个环节,全场景式对陆丰市进行宣传。高速公路采用数字户外媒体技术,根据特定因素来改变广告画面,实现精准营销。公交车通过外体彩绘、主题座椅和车内特色装饰等,凸显陆丰文化标识。

  (二)提升旅游集散与旅游咨询服务能力

  1、建设陆丰市旅游集散中心

  在东海镇乌坎村陆丰高铁南站建设集公共文化中心和陆丰旅游服务中心为一体的陆丰市旅游集散中心,优化城市交通“零换乘”空间,提高综合交通的换乘效率,实现各交通枢纽与旅游点的互联互通。

  2、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在县域集散中心、主要游客集中区设立咨询服务点,提供旅游咨询、旅游预订等服务。建立适应大规模瞬时旅客集散的管理机制,提供精准的服务管理。

  3、提高旅行社服务水平

  构建更加合理的旅行社结构体系,规范旅行社运营机制,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旅行社的产品研发能力,包装设计出更加特色化、多样化的旅游线路产品等。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培养或引进省、市级金牌导游,提升服务水平。

  (三)加速推广智慧旅游应用

  以打造陆丰“全国最佳自助游目的地”新名片为目标,加强对广东省“广东智慧导游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应用。通过数字化转型,围绕管理数字化、体验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等,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陆丰特色应用场景。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路径,形成微信支付宝双核小程序、粤省事两终端应用。重点打造四个智慧旅游应用场景,即:“一码畅游陆丰”舒心服务、全域旅游综合预订服务、数字旅游专线服务、旅游品质数智提升管理。力求实现业务数据“一体化”、业态监测“精准化”、公共服务“菜单化”、决策分析“智能化”、应用支撑“多样化”。

  (四)完善旅游场所公共服务

  全面提升公共场所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陆丰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

  提质公共停车场建设工程:在车站码头、景区景点、旅游城镇村以及体育场馆、文化娱乐场馆等社会车辆集中区域实施停车场新建和改造工作,建设能够满足本地居民和未来文旅体产业发展需求的公共停车场网络。同时,顺应自驾车旅游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高速公路、特色景观道沿线停车场建设。积极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停车场中的应用,打造高效、智能的公共停车场系统。

  旅游公厕提升工程:依据《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16要求,景区厕所科学布点,建设标准不低于A级厕所。在陆丰市的城区、重点景区,通过新建和利用现有商业设施的厕所的方式,使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达到:主要繁华街道300-500m,重点景区内每平方公里安置卫生厕所3-5座,且不低于二类公厕标准,指引标识清晰明显。

  旅游标识系统工程:规范完善与提升公路入城口、高铁站、客运中心、水运码头、旅游景区以及公共活动场所的旅游标识引导服务功能。协调并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乡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的制作与设置。设置国际通行、中英对照的交通引导标识,规范设置全市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尤其是通往重点景区的主要交通道路,需设置中英对照、国际通行、简洁明了的引导标识。

  (五)加强旅游秩序与安全管理

  加大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做到防护设施规范化、游览设施标准化、监控设施信息化、救援设施国际化。强化部门协同,加强社会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旅游、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援救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加大联合巡查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十四五”期间,陆丰创建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广东体育旅游示范区,打造陆丰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将体育旅游培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至2025年,体育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2%以上,体育旅游占比旅游产业总规模的12%以上。

  (一)做精、做强、做优体育赛事产业

  1、举办精品体育运动赛事

  推进公路自行车、公开水域游泳、足球、马拉松等品牌赛事。

  2、确定体育赛事种类结构

  挖掘沙滩足球、沙滩赛马、沙滩排球等潜在项目,组织相关赛事活动并逐步在省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力,优化陆丰体育赛事的结构,树立体育赛事品牌。

  3、强化体育专业技能培训

  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体育技能培训机构,引入职业培训机构。组织体育研学营、夏令营等。

  4、孵化体育赛事运营公司

  培育具有陆丰特色的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和体育经纪公司,并完善体育经纪人制度。通过此类机构,组织陆丰体育公开赛等特色精品赛事。

  5、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赛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原则,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在陆丰办赛,繁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例如:举办钓鱼大赛,沙滩足球大赛等。

  6、扶持地方乡镇举办赛事

  鼓励乡镇对外招引体育赛事项目或者结合节庆活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体育赛事,开展农民运动会,打造乡村特色品牌赛事,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合力营造乡村旅游活力四射的有利局面。

  7、借力足球赛事拓宽旅游市场

  依托足球体育赛事吸引人群重复多次消费的“粘性”特征,形成“多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单人参赛、多人消费”的体育旅游模式,使赛事成为“流动的景点”和“移动的景区”。

  (二)全力构筑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平台

  1、运动休闲基地。依托陆丰市内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具备相当基础、规模和特色的乡镇,以运动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为基础,以运动产品的导入为切入点,以户外运动赛事为运营重点,集聚一批户外运动业态,培养一批户外运动人才,构建形成运动休闲基地。

  2、运动休闲综合体。依托湖东龙湖乐园、大东海等项目,打造运动休闲综合体,形成以运动休闲引领的区域综合发展架构。综合体由运动休闲吸引核、休闲聚集区、社区配套网、产业延伸环等构成。

  (四)创新发展运动休闲特色项目与产品服务链

  1、大力研发策划体育旅游新项目与新产品

  发展房车露营旅游、红色体育旅游等,拓展以青少年体育运动为主的家庭旅游消费。同时,注重打造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路跑健身、绿道骑行、户外拓展、水上运动、徒步等特色业态,形成全时全季产品供给。

  水上运动娱乐:龙湖水上乐园。

  沙滩运动:湖东大东海沙滩运动俱乐部。

  2、对接上下游服务链,纵向延伸产业通道

  依托高水平体育赛事与高品质休闲运动项目,加强运动休闲产业上下游联系,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模式。通过“运动休闲+”,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形成与体育产业规模质量的提升。

  一是休闲健身活动与康体养生消费。基于体育运动项目设施,沿滨海开展以垂钓、游艇等的水上休闲活动,依托体育公园、滨海滨河绿道等开展户外休闲活动,依托露营基地、登山健身步道等开展山地休闲活动,依托各类健身场馆、竞技场馆等资源,成立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行业协会开展健身服务业星级评定,发展一批优秀健身俱乐部。

  二是运动科技研发与器材用品制造。鼓励在星都经济开发区发展运动制造产业,包括:运动饮料、保健食品以及自行车、龙舟、体育装备、运动服饰等运动休闲用品。产业纵向朝研发、设计、交易、物流延伸,横向与文化、科技等产业融合。例如,通过举办足球赛事,吸引足球制造等高端体育制造企业入驻,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3、实施“运动休闲+”,横向拓宽产业平台

  积极谋求运动休闲产业向着相关领域举行拓展,建立运动休闲与其他业态的关联,促进业态衔接和其他产品的融合。

  (一)强化对体育业改革发展的引导与统筹

  1、理顺政府体育管理机制

  陆丰市政府部门建立并完善与体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体育法规体系和体育标准化工作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体育治理能力,并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2、构筑与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结合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覆盖范围,形成场地设施完善、组织网络体系健全、全民健身氛围良好、体育活动组织有力、体育专业指导有力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3、引导并实施公共体育资源整合

  结合城乡改造,对陆丰市原有公共体育设施有效整合,逐步进行改造和升级。结合城市体育设施配置要求和现状实际需求,建设相对集中的体育设施,其功能从单一走向复合与多元。

  4、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

  一是指导成立运动休闲协会、足球协会等新的体育社会组织。二是体育社会团体“3A”以上达标率达到40%以上。三是建议汕尾市相关行政部门出台市体育社会组织相关管理制度,陆丰市出台相应管理制度。

  (二)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建设力度

  1、推进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与场地资源的开放共享

  持续推进体育场地全域化,实施陆丰登山健身步道扩容提升工程,完成观音山登山步道改造提升、新建罗经嶂登山步道。逐步实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共享。

  2、建设具有陆丰城市特色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陆丰全市已建有足球场7个,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在加大对足球场地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过程中,依托陆丰某足球基地,建设了陆丰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陆丰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基地。

  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闲置厂房改建为陆丰市小球游泳中心(含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等),或新建陆丰市全民健身中心。加大球类场地建设,探索在陆丰城区、周边乡镇兴建连片风雨篮球场特别是足球场。初期拟选定潭西、南塘、东海、金厢、甲东、大安农场、大安、上英等8个镇作为足球运动试验区,未来将足球运动扩大到陆丰市所有镇场,使陆丰成为真正的广东足球之乡。

  拟投入2亿元资金改造升级陆丰市人民体育场,含1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综合楼,人民体育场公共服务管理综合楼,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11人制足球场、标准400米田径场、看台主席谈台、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手球场、羽毛球场、无害化公共厕所等。以满足人民群众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需求。

  3、形成群众体育设施与竞技体育设施的结合利用

  竞技体育设施与群众休闲体育活动相结合,提高场馆的综合使用率,提升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在运动会举办之后,将运动场馆开辟成为全市群众运动发展中心,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比赛、培训等活动。

  4、实现公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设施的合建互融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并相结合是陆丰体育发展的一大原则。公共体育设施新建,应与其他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共享土地资源。实现从独立占地走向与非体育用地兼容建设,从而拓展体育设施供给,并发挥公共设施的人群集聚效应。

  5、促进体育场馆环境、设施、管理、服务的提升

  落实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意见》,完成陆丰体育馆、训练馆继续完善,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速构建合理完善的全民健身新体系

  1、开辟便捷、友善、亲民、优美的全民健身空间

  加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十四五”期间新建11个公共足球场,其中2个11人制足球场,3个7(8)人制足球场,6个5人制足球场,8个乡镇灯光篮球场;在陆丰市东南西北中,共修建5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继续落实体育器材配送。

  2、积极号召和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一是联合体育产业经营单位,举办乡风民俗趣味运动会。二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日等大型全民健身活动3场以上。三是每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场以上。四是制定《陆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

  3、形成完整多元、协同高效的全民健身格局

  结合陆丰市绿道网,倡导低碳健身休闲活动。结合陆丰各乡镇的节事活动,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力求实现体育健身活动的“全时运行”、“全季组织”、“全域覆盖”和“全民参与”,在陆丰形成“时时有活动、处处有运动、人人常健身”的良好氛围。

  4、营构生态绿色、幸福美好的全民健身环境

  依托陆丰市绝佳的生态环境条件与优美的自然人文风景,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并结合独具魅力的陆丰城市文旅休闲生活,将体育运动融入其间,打造“融海、融山、融城、融乡”的多元化体育活动空间和美学化运动生活方式。

  (四)加快形成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

  一是推进“新型少年业余体校”改革,探索采用“1+N”的模式运作“新型少年业余体校”,即1个中心业余校+N个基地(特色)学校,将体育运动项目布点到学校,力争陆丰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

  二是以备战市运会为契机,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完善科学训练体系,形成以市少年业余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体育、社会办体育为补充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提升竞赛成绩。

  (五)促进体育事业与各行业领域的跨界融合

  1、体育与党建活动融合

  体育界积极参与二十大系列庆祝活动,全面展现党领导人民体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同时,将陆丰特色的体育活动与党建活动相结合,在公共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党建学习内容。将组织群众体育竞赛列为基层党组织的一大重要工作,并把集体性体育活动的成绩作为考核党团组织发展水平的一项关键指标。

  2、体育与生态环保融合

  陆丰市的体育发展是两山建设的组成部分,深绿经济体系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好陆丰市的绿水青山是体育发展的前提,更是体育界的一项崇高使命。应在陆丰市举办的所有体育赛事中设置生态环保的相关宣传内容,提倡在体育活动之中全面体现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并将群众户外体育活动与全社会的生态环保行动相结合。

  3、体育与乡村振兴融合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到新的阶段。体育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更加积极的介入乡村环境改造、乡村产业转型和乡村文化振兴等工作。未来,将挖掘更丰富的乡村体育资源,营造更理想的乡村体育空间,组织更多元的乡村体育活动,促进乡村体育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让更广大的乡村人口能够享受到体育发展的红利。

  4、体育与社会治理融合

  陆丰市以发展公共体育为契机,将此作为创新城市治理现代化手段的一项探索实践,并把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积极成果融入到其他各项社会治理工作之中。尤其是在构建立体智能高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建设法治陆丰等方面,以建设体育赛事安全保障体系与体育领域法治模式作为示范,全面提高全社会的防范风险挑战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有序。

  5、体育与教育事业融合

  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指导,保证每位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

  二是加大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探索一校一特色发展模式。三是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力度。

  6、体育与健康医疗融合

  一是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管理,每年体质健康测试人数达常住人口的4‰以上。二是实施运动促进健康“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每年开展社区医生和体育社会指导员的“体医融合”交叉业务培训2次以上。

  7、体育与社会养老融合

  打响陆丰“社区体育养老”品牌,融合社区照顾与老年人体育,在社区根据居民意愿设置老年体育活动场所,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太极、广场舞等室外活动场地和棋牌室、乒乓球台等室内活动场地,既帮助老年人强身健体、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疾病,又满足了老年人精神需求。

  8、体育与国防建设相融合

  探索军民融合新模式,将群众体育活动与公民国防教育相结合,将部分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国防训练设施加以利用。同时,鼓励预备役人员、学生青少年等群体,参与体育活动,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并培养集体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从而提高陆丰市人民群众的基本军事素养。

  营造“主客共享”空间,让游客和居民共享陆丰市的公共设施资源以及文旅体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文旅体三方面在功能、场所、产品、服务等层面的融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文旅体功能融合

  加强文化、旅游、体育三大领域之间的角色互换与功能互补,形成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行业共同运行机制与产业发展模式。

  1、以文化增强旅游和体育的人文内涵

  陆丰的潮汕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地域文化给予旅游体验活动与体育赛事活动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各项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地域特色也有助于强化旅游目的地与运动赛事品牌形象的对外宣传效果,加深受众印象。

  2、以旅游带动文化和体育的客源市场

  休闲度假、研学旅行等旅游活动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以及与之而来的身心需求,需要文化产品、体育产品加以满足。通过旅游拉动,为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带来充足的市场客源,游客逗留时间延长将增加文体消费的机会,推动文体事业的繁荣。

  3、以体育增加文化和旅游的体验互动

  通过举办陆丰足球赛、马拉松赛、陆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丰富文旅体验内容。同时,体育活动作为平台,促进了文化旅游要素与其他要素以及他们两者之间的互动与结合,刺激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等业态的萌发。

  (二)文旅体场所融合

  鼓励文旅体场所的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力争将符合条件的文化、体育场馆打造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旅游会客厅”。

  1、文化场馆、生活场所利用成为旅游体验空间

  一是陆丰市文化馆。市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群众文艺创作、培训辅导以及开展公共文化理论研究、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数字文化服务等之外,依托免费对外开放政策,为面向游客开展的系列演艺活动,提供场地与设备支持。

  二是陆丰市博物馆。运用多元化手段提升陈列展览水平。营造旅游环境氛围,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休闲景区。突出“参与+体验”,通过研学交流、团体定制、高端雅集等形式,使博物馆成为旅游休闲活动中心。发展博物馆购物,推出系列文创产品。

  三是陆丰市图书馆。将市图书馆作为了解陆丰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主要场所,开展研学旅游和科普旅游。注重青少年与各展项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体验感与趣味性。

  四是陆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新馆内的主场馆和分类专用活动室,开展兴趣拓展和成长体验等各类活动,丰富亲子互动项目,成为城区亲子家庭出游的目标地之一。

  五是陆丰农家书屋。书屋从城区,向景区和乡村辐射,增加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展示,以”一屋一品牌”的形式,“搬”进景区、民宿、广场、公园等地。实现服务功能复合,融入数字阅读、文创展示、休闲餐饮等。

  六是陆丰新华书店。将书店转型成为“阅读+”的沉浸式复合空间,把城区内若干个单纯的图书卖场转变为功能不一的文化体验中心、休闲消费中心、美学欣赏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等。吸引爱书的游客在陆丰旅行期间前往书店打卡并休闲消费。

  七是陆丰农贸市场。美化提升陆丰的农贸市场环境与配套,朝着旅游购物特色街区的方向进行打造。游客逛菜场,购买特色产品,开展具有陆丰生活气息的旅游体验与互动参与。

  2、体育场地、运动休闲空间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一是陆丰市体育馆。利用陆丰体育馆的活动空间与设施器材成为居民和游客“主客共享”的运动休闲公园。结合市场需求,植入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供游人体验。

  二是陆丰市市民公园、市民广场。市民公园、市民广场加强景观打造、文化植入与游乐体验项目的设置,从单纯的体育运动活动转型成为集自然观光、文艺表演、亲子游乐等于一体的主题乐园。

  3、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区开放成为文化体育活动地

  一是山、林、田、河、海等观光休闲空间。作为绿水青山生态文化的展示体验空间,通过景观表现“两山文化”理论思想精华,并开群众体育健身、户外运动休闲活动。 

  二是历史街区、景区等旅游活动空间。在具有较高人文艺术氛围的旅游景区内经常性组织文化体验、艺术欣赏等活动。将地方文化推介活动与旅游景区的节庆活动相结合。

  三是滨海绿道、环河绿道、道路等旅游交通场所。实现旅游交通配套的运动设施化,采取专业化、标准化设计施工,让公路、绿道、登山道、驳岸码头等交通设施成为体育运动赛事的理想场地。

  四是旅游食宿、游乐购物等服务场所。让宾馆、餐厅、商场等旅游接待服务区域成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让居民和游客可以随时随处的感受文化。广泛设置小体量、科技感强的室内健身设施。

  (三)文旅体产品融合

  通过文旅体产品在内容、形态与经营等层面的有效融合,培育全域、全季、全时、全链的文旅体产品体系。

  1、文化创意与旅游特色商品、民间体育运动融合

  将文创设计与特色旅游商品、民间体育活动相融合。例如: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民俗活动特色,指导各地开展摸鱼、割稻谷等农事运动会以及非遗运动会,打造广东省非遗运动会永久性会址。

  2、旅游线路与文化节庆活动、运动休闲项目融合

  沿着经典旅游线路,同步组织文化节庆活动与运动休闲项目。将旅游线路产品同时转化成为文化展示体验线路与体育运动活动线路,提高文旅体活动的内容深度、涉及广度和参与程度。

  3、体育赛事与文化宣传教育,文化娱乐演出融合

  在举办各项体育赛事的同时,通过宣传载体平台,向参赛者和观赛者进行文化传播、思想教育与价值传送。在赛事期间,在夜间利用赛事场地举办大型文化娱乐演出活动,营造盛会气氛。

  (四)文旅体服务融合

  突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服务人民这一宗旨,实现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功能与服务标准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1、创新利用文化体育设施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功能

  鼓励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对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进行推介,支持公共文化、体育场馆机构联合旅游企业提出研学游、科技游、亲子游、休闲游、体育游等旅游产品。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进赛场、进集散中心

  丰富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场所以及各类赛场、公共体育馆、城市体育公园等体育场所的文化元素。在旅游区、运动休闲基地等处引入文化演艺项目。

  3、推进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向文旅体综合服务中心方向升级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提供更多的旅游、体育服务内容,进而将基层公共文化站点升级打造建设成为城乡文旅体综合服务中心。

  (五)“文旅体+”大融合

  通过“文旅体+”实现陆丰全产业要素的大融合,加快推动文旅体赋能其他相关产业,通过打造文旅体重点项目进一步拓宽“大流量入口”,进而促进文旅体转型提升与高质量发展,推动陆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文旅体+农业”

  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村生活空间转化为文旅体活动场地。将文旅体项目作为农产品推广销售的重要平台与渠道,通过文旅体融合发展呼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文旅体+工业”

  结合陆丰现有的工业企业以及已关停的工业遗存,开辟成为文旅体项目培育场地空间。融合工业文化以及文创休闲、特色商贸等业态,提升文旅体活动的互动参与感与体验舒适度。

  3、“文旅体+会展”

  基于文化节庆、旅游活动、体育赛事等,组织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会展会议活动,加速陆丰文旅体品牌影响力的向外输出,引入更多人气与流量。

  4、“文旅体+商业”

  加强文旅体衍生商品与购物消费模式的开发与培育,依托文旅体活动所带入的大流量人群,加强陆丰市当地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与销售流通。

  5、“文旅体+研学”

  面向来陆丰参与各项文旅体研学活动的人群,组织文旅体专业领域的教育、培训、实践等活动,提高市域内各类文化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6、“文旅体+人居”

  针对文旅体产业发展所聚集的人气,积极利用陆丰市内的居住设施空间、生活服务业态等,为文旅体活动提供后勤支撑,并带动陆丰旅游地产、酒店接待、生态服务等相关业态发展。

  (一)美化文旅体消费环境与氛围

  支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把握文旅体消费分层与升级趋势,壮大疫情催生的生产消费服务新业态。打造数字消费和新零售示范,发展网红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和时尚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

  (二)精确定位客源市场

  陆丰市基于自身的定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从区域和群体两个角度出发,以更大视野精准锁定国内外的文旅体客源市场,尤其是珠三角重点城市客源以及常驻珠三角区域的外籍人士。

  ——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核心市场:汕尾市本地与潮汕、大湾区东岸城市深莞惠;

  重要市场:珠三角其他各地级市;

  机会市场:国内其他地区。

  ——海外客源市场定位

  重要市场:港澳台地区;

  开拓市场:日韩市场、东南亚市场;欧美澳市场。

  ——重点专项市场

  包括观光休闲市场、运动休闲市场、文化娱乐市场、研学教育市场、乡村旅游市场、康养度假市场、研学教育市场等。

  (三)构建陆丰文旅体品牌体系

  不断深化“黄金海岸”宣传主题定位,合理设置并形成分主题和子品牌体系,涵盖各方面的陆丰文旅体产品。

  1、强化一大品牌形象

  陆丰市通过“黄金海岸”这一形象,凸显“陆丰元素”,彰显文旅体产品服务的精品化,力求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的“陆丰名片”。

  2、强化三大支撑品牌建设

  一是做大“滨海旅游目的地”品牌。围绕滨海及其周边的海湾、山地、村落等空间地带,形成“度假+运动”、“度假+康养”、“度假+研学”等形式的度假体验方式和产品服务。

  二是做特“运动休闲经济示范体验地”品牌。延续运动休闲发展的良好势头,依托精品赛事并推动专业体育的大众化和体验化,延长体育产业链,形成运动休闲经济集聚发展的更大效应。

  三是做响“红色研学旅行首选目的地”品牌。针对红色教育、家国情怀,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并且依托培训所带来的人流及其文化旅游体验需求,设置相关产品服务配套。

  3、确立一大品牌体系

  围绕“黄金海岸”国内一流滨海旅游目的地建设,建立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目的地品牌体系,将品牌形象贯穿到陆丰市城乡环境建设中来。

  一个品牌LOGO:提炼陆丰市地域特色,面向公众征集陆丰文旅体品牌logo设计方案,并应用到文旅体商品等包装中来。

  一个IP形象:对陆丰市的地区形象进行主题提炼,并进行拟人化包装,赋予精神和人格性质,让IP形象更易于传播。

  一套陆丰色彩:基于陆丰市红色文化特色,提炼“陆丰色彩”,结合各类场景应用,让“陆丰色彩”成为地区特色符号。

  4、实施“6个1”品牌推广工程

  优先启动“6个1”品牌推广计划,让品牌形象更具辨识度、可视化,更易于传播。

  一句走心的宣传口号:宣传口号采用情感召唤型语句的方式,让陆丰市成为一个有故事、有温度的地方。

  一部有温度的微电影:以陆丰人追梦历程为题,以“两山”建设为背景,以陆丰基层群众为主人翁,讲述一系列陆丰人发展深绿经济的奋斗历程。

  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视频:策划和拍摄陆丰唯美的文化、旅游风景和体育的视频,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网络上长期播放。

  一批标志性的节庆活动:围绕全市在深绿经济、体育赛事、乡村营建、党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就,组织系列主题节庆。

  一系列陆丰特色的展览展会:立足自身文化禀赋,优选本地区可被艺术化表达的文化元素,丰富形式,打造系列文化展陈活动。

  一系列陆丰文体培训课程:通过整合现有景区景点、博物馆、文化馆、研学基地、遗址遗迹和赛事场馆等文旅体资源,打造特色化的文体培训产品。

  (四)加强宣传营销与市场推广

  1、目的地营销推广

  与知名旅游经销商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主动拓展市场。利用好新媒体,推进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组合营销。陆丰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联盟、潮汕旅游联盟签订“千人驾千车,万人游陆丰”战略合作协议,深化“黄金海岸”品牌影响力。

  2、场景营销推广

  一是开展场景营销活动。以陆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为素材和背景,结合VR全息影像、演艺、快闪、多样的线下综合体验等技术手法,以沉浸式内容作为载体,从情景到场景到沉浸,为体验者构建一个对文旅体产品感知和体验的升级版场景。

  二是强化在地场景营销。陆丰市将场景营销运营与“游运一体化”建设相结合,在陆丰市的高铁站、客运站、高速服务区等节点设置推介场景,让游客到达陆丰市后立即感受和了解陆丰,体验陆丰市的人文风情和主要产品。

  三是开展全民网络营销活动。陆丰市加强部门联动,整合文旅体相关部门的大数据运用,将旅游营销的重点手段放在新媒体、移动端上,加强重点移动媒体的对接与联系,继续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客户端上发力。

  第五章

实施保障

  为实现2023年陆丰市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2025年文旅体发展目标,需要举全市之力,严格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统一思想,认真部署,真抓实干和贯彻落实,为此提出如下七大保障措施。

  (一)加强文广旅体局对陆丰全市涉旅行业的统领

  强化陆丰市文广旅体局对全市涉旅行业的统领作用,确立文广旅体局在全市文旅体资源一体化管理与综合协调等方面的领导核心地位。授予市文广旅体局更大职权,引领和统筹协调全市的文旅体产业发展、要素配套、招商引资、行业监管等工作。

  (二)组建权威的陆丰市文旅体领导机构

  成立由陆丰市市委书记、市长总负责,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全市文旅体领导小组,让文旅体产业发展成为陆丰市的“一把手”工程。

  (三)制定陆丰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市委办、市府办、宣传部、发改局、公安局、文广旅体局、人力社保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科信局、财政局、应急局、自然资源局、汕尾市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林业局、统计局、交警大队,供电公司等部门组成。

  (四)确立各部门协力的文旅体管理体制

  提升陆丰市文旅体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功能,纵向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镇村层面的综合协调机制。横向与各政府行政机构配合,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实施旅游、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

  (一)落实政府支持文旅体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

  陆丰市各部门针对当地发展带动性强的新型文旅体项目,在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并在资源配置、产业导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安排设置文旅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作为文旅体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文旅体产业培育、文旅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陆丰文旅体品牌推广营销等。

  (三)创造宽松的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环境

  地方政府给予文旅体项目在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减少体制机制方面的不必要束缚,营造更加理想化的营商环境,扶持文旅体项目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筹安排文旅体发展所需用地

  陆丰市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向文旅体领域作适当倾斜,适度扩大文旅体产业项目的用地供给。并通过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适当调整,优先保障文旅体重点项目用地。

  (二)完善文旅体设施用地管理措施

  鼓励文旅体建设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并按规定享受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文旅体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三)用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政策

  推动农房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农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前提下采取作价入股、土地合作等方式参与文旅体项目开发。

  (一)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地)合作

  充分利用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校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地方、学校、企业三方在文旅体人才培养上的互动。

  (二)建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

  加大对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适当补贴或降低培训费用,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确保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三)统筹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包括:文旅体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文旅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旅体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文旅体技能人才队伍、乡村文旅体实用人才队伍等。

  (四)建设好行业人才培训基地

  陆丰市加快发展大培训产业,尤其是加强文旅体领域的人才培训。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网络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为文旅体培养更多人才。

  (一)加速引进一批文旅体领域的名企落户陆丰

  加强陆丰的旅游投资吸引力,力争在陆丰造就更多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一流文旅体企业,带动陆丰文旅体产业经营理念、文旅体商业模式和企业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全面提升陆丰文旅体企业能级

  重点培育一批大型文旅体联合体等知名企业。扶持有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和创客发展,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各类创客为特色的市场局面。

  (三)引导市场主体融合鼓励文旅体企业合作。支持文旅体跨行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文旅体领军骨干企业。

  (四)优化市场营商环境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和众创空间服务升级,为文旅体领域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与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陆丰市加快完善安全保障、投诉处理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提升重大行政决策执行能力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水平。

  (二)构建公开、透明、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

  陆丰市加大在旅游旺季、节假日以及日常对文旅体市场价格的备案监督。健全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强化执法监督、明察暗访和交叉执法检查。

  (三)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陆丰市落实文旅体市场主体的“红黑名单”制度,建立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在陆丰市文旅体行业内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

  (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旅体发展相互促进机制

  统筹陆丰的山水林田湖草河海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依法对陆丰市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生态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推动绿色开发。

  (二)加强环境影响评估

  严格执行文旅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和安全底线,严禁有违自然保护相关要求的项目在陆丰进行建设、投入运营。

  (三)严格规划建设管控

  强化对陆丰市域内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遗址遗迹、传统村落等资源的保护,依法保护陆丰各类名胜、名城、名镇、名村、文保、古树名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推动建立陆丰市的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应急预警体系,对文旅体项目实施生态环境审计和问责制度。完善旅游预约制度,实现景区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联动。

  附表1:陆丰市“十四五”期间文旅体项目库汇总表

  1

  陆丰市旅游集散中心

  新建

  在东海镇乌坎村依托陆丰高铁南站,建设融公共文化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为一体的陆丰市旅游集散中心。

  2022-2024

  15000

  2

  陆丰非遗文旅驿站创意产业项目

  新建

  占地2000平米,建设面积2500平米,含非遗大舞台、非遗文创街市、非遗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

  2022-2024

  2000

  3

  人民体育场改造升级项目

  续建

  对人民体育场进行改造升级,含一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综合楼,人民体育场公共服务管理综合楼,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11人制足球场、标准400米田径场、看台主席谈台、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手球场、羽毛球场、无害化公共厕所等。

  2022-2024

  20000

  4

  福山妈祖景区

  续建

  环境整治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修建景区道路、停车场、景观台、休息亭等。

  2024-2028

  48000

  5

  33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续建

  22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升级。

  2022-2025

  2200

  6

  金厢红色景区升4A

  续建

  在现有3A景区的基础上,以4A景区标准进行基础设施、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提升。

  2022-2024

  2000

  市文广旅体局

  金厢镇政府

  下埔村委、洲渚村委。

  7

  浅澳村升3A

  续建

  以3A景区标准进行基础设施、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提升。

  2022-2023

  1000

  市文广旅体局

  碣石镇政府、

  浅澳村委。

  8

  大安农场升3A

  续建

  以3A景区标准进行基础设施、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提升。

  2022-2025

  1000

  市文广旅体局

  大安农场

  9

  上海村外滩升3A

  续建

  以3A景区标准进行基础设施、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提升。

  2022-2023

  1000

  市文广旅体局

  东海镇政府

  上海村委

  10

  公共足球场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11个公共足球场,其中2个11人制足球场,3个7(8)人制足球场,6个5人制足球场,其中甲东、南塘各设1个11人制足球场。

  2022-2025

  910

  市文广旅体局

  相关镇政府和行政村(社区)委

  11

  灯光篮球场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8个标准灯光篮球场

  2022-2025

  400

  12

  村级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

  新建

  拟在陆丰市东南西北中各选取1个村,共修建5个体育公园或全民健身广场。

  2022-2025

  600

  13

  非遗实物智慧展馆

  增设

  以实物的形式和智慧科技的方式展示陆丰市丰富的非遗文化。

  2022-2023

  100

  14

  外部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续建

  全市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提升外部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2022-2024

  2000

  15

  增设健身器材

  新建

  到2025年全市共新增健身器材200套。

  2022-2025

  600

  16

  新建体育馆配套完善项目

  续建

  对新建体育馆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增加完善配套设施。

  2022-2023

  600

  17

  陆丰市新时代文体中心

  新建

  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设面积4.2万平米,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大剧院、展览馆、体育馆和游泳池的新时代文体中心。拟在市政府对面运河南侧白箖村公共用地。

  2023-2028

  60000

  18

  备注

  文旅体项目共 17个,合计投资15.7410亿元。

  附表2:陆丰市各乡镇平台“十四五”文旅体发展工作指引

  1

  上英镇

  推动特色农业与田园观光相结合,打造产、乡、景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陆城西部大花园。

  以浮头村为中心,打造集古村、红色、农业采摘游乐和家庭休闲的旅游地,红农古旅融合示范区。

  2

  东海镇

  旅游集散中心和海滩大众观光休闲、夜游区。

  以上海滩为龙头打造大上海滨海旅游区,集沙滩游乐、美食、夜游、宿营等于一体。

  3

  金厢镇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加快打造滨海走廊示范带璀璨明珠,擦亮“粤东黄金旅游海岸”品牌,成为“八大美丽”示范。集红色文化、沙雕艺术、石刻书法艺术、非遗艺术、彩绘艺术等于一体。

  4

  碣石镇

  围绕市域副中心定位,树立传统文化旅游等方面标杆和古代军事文化体验地。主打文化体验和滨海旅游。

  玄武山及外围以传统文化旅游为主,浅澳打造滨海旅游集聚区。

  5

  湖东镇

  以滨海旅游为主,主要打造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区。

  沙滩运动俱乐部、海钓俱乐部等为主的大前海旅游区

  6

  甲西镇

  农旅融合生态示范镇。

  依托博社现有的万亩古荔林,打造美丽田园综合体。

  7

  甲子镇

  以待渡山传统文化和甲子港海洋牧场的旅游点。

  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发展海洋牧场渔业旅游。

  8

  甲东镇

  发挥东承西接桥头堡作用,打造以高端运动为主的大东海旅游区。

  以麒麟山、狮子岭、象地山为基地,打造陆丰东部高端运动旅游集群。

  9

  星都

  经开区

  温泉旅游第一站。

  依托星都4处温泉资源,打造温泉旅游体验区

  10

  潭西镇

  广东最大规模的古村落群

  “西大门”美丽通道,打好红色文旅牌,加快建设生态文旅农业强镇。

  大楼古村打造最大的古村落,

  黄牛基地打造田园牧歌农旅融合综合体

  11

  河西镇

  全面打造田园综合体示范点和森林宗教康养目的地。

  以清云山定光寺和卧龙田园综合体项目为龙头,打造禅养、森养、农养旅游目的地。

  12

  城东镇

  打造最美入户形象。

  神山美茶、十里黄花。将森林公园康养、宗教养生、生态农业融为一体。

  13

  博美镇

  发挥中心镇效应,依托示范带,打造“数智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和“荷塘夜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综合体,做大做强现代化农业。

  打造古村落集聚区和农旅融合示范区。

  14

  内湖镇

  东部旅游集散中心。

  用足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配齐农业基础设施,走出一条都市型农业的新路子。激活内湖农批市场,打造国潮影视基地和古风游戏小镇。

  15

  南塘镇

  温泉之乡、康养之乡

  以汤湖温泉为龙头,华山妈祖为重大项目突破口,打造华山康养、环山古寺康养研学旅游地。

  16

  大安镇

  “石寨美,实在美”汕尾最美古村。串联古迹遗址、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激活镇域发展新业态,打开裂变发展新局面。

  打造以石寨村、还珠寨,打造龙景山、安北村生态康养和中医药康养度假地。

  17

  大安农场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品牌,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橡胶公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

  打造集橡胶和水果种植、奶牛养殖、无动力游乐、滨水休闲为一体的农旅休闲综合体。

  18

  西南镇

  借助临近陆丰北高速出口的优势,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着力打造美丽镇圩。

  打造独具特色的军话小镇。

  19

  河东镇

  以建设陆城美丽“东大门”为引领,做足“山水画廊”示范带美丽起点的文章,加快打造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小镇。

  依托妈祖文化和大型温泉资源,打造集温泉浸泡、中药康养、沙疗石疗等于一体的温泉小镇。

  20

  八万镇

  突出生态优势,做好“绿水青山”文章,打造全市践行“两山理念”新典范。

  打造罗经嶂森林徒步探险小镇和七仙岭宗教文化、生态康养旅游地。

  21

  陂洋镇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及生态农业,激活红色赞歌,推动菠萝、荔枝等特色水果品牌化,打造顶级“果篮子”。

  以半月湾及半月湾上游两个古村为龙头,以芹菜洋红旅农旅为重点,以红军漂流、山地民宿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镇。

  22

  铜锣湖

  农场

  加快发展壮大橡胶、奶牛等特色农业,让更多优势农副产品贴上“陆字号”标签,走向全省、全国。

  打造美荔船说休闲农旅景区。集万亩橡胶林穿越、3000亩荔枝林采摘、红花滩、十八尖水库游船及水上无动力游乐于一体。

  23

  桥冲镇

  充分发挥“浪漫荷香”示范带辐射带动作用,将“红、蓝、绿、古、特”特色旅游景观串珠成链,培育镇域经济新增长点。

  重点打造溪碧村红农旅游、大塘古村等古色旅游、观音山佛教康养和森林运动休闲等旅游项目。

  附件3: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4:各专家及部门意见建议及修改对照表

  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

  周志红

秘书长

  1、旅游目标里2025年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时间太迟,建议提前到2023年。

  采纳。见P22。

  2、建议增加创建“文旅和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生态试验区”、“文化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融合试点单位”。

  采纳。见P22、P44。

  3、建议旅游集散中心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融合建设。

  采纳。见P44。

  暨南大学

  刘

益  教授

  1、建议主题定位和形象口号等不出现在十四五规划里。

  采纳。已删除。

  2、目标到2025年7个A级景区太多,建议改成5个。

  不采纳。已与局领导班子成员集体沟通,可实现共6个A级景区目标。

  3、集散中心建议1个即可。

  采纳。见P44。

  广东财经大学

  张

玲  教授

  1、建议陆丰皮影戏增加旅游要素。

  采纳。见P30。

  2、建议增加足球事件营销。

  采纳。见P46。

  华南师范大学

  周晓芳

教授

  1、建议新增体育健身器材。

  采纳。见P23。

  2、建议指导思想部分增加体育方面的指导。

  采纳。见P21。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郭

祎  博士

  1、建议在战略部分增加文旅体融合方面的战略。

  采纳。见P24-25。

  2、建议增加旅游精品线设计。

  采纳。见P43。

  文广旅体局

  黄振宇

  副局长

  “各级历史文物”改为“一般不可移动历史文物”

  采纳。已修改。见P9。

  文广旅体局

  卢文荣

  副局长

  1、“文化市场管理执法秩序井然”加“和旅游”

  采纳。已修改。见P2。

  2、“全市共有旅行社2家”改为“3家”

  采纳。已修改。见P6。

  文广旅体局

  赖俊杰

  副局长

  1、“出台陆丰市体育社会组织相关管理制度”“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要等上级相关部门出台,改为“建议”。

  采纳。已修改。见P48。

  2、“完成陆丰体育馆训练馆改造提升”改为“配套完善”。

  采纳。已修改。见P49。

  3、增加新建市人民体育广场。

  采纳。已修改。见P49。

  文广旅体局

  陈炳宗

  副局长

  “旅游品牌形象迅速提升”增加“玄武山”获4A级景区。

  不采纳。2007年授牌4A,不属于十三五期间获得。

  建议删除“稳坐中国非遗第一县。”

  采纳。已删除。

  农业农村局

  乡村振兴局

  1、乡镇发展思路上要体现碣石、湖东等的滨海旅游。

  采纳。已补充。见P65。

  2、滨海走廊示范带已完成,是“1+5”带还是怎么提,要商议。

  采纳。统一为“六条旅游带”。见P36-37。

  交通局

  交通局

  乡村交通和旅游结合,十四五规划打造1-2条旅游公路。

  采纳。已补充。见P43。

  文广旅体局

  林进军

  局长

  1、建议增加健身步径器材、5人制至11人制足球场、灯光篮球场。

  采纳。已补充。见P23、P64。

  2、人民体育场的升级至少要3年。

  采纳。已修改。见P63。

陆丰市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年)发展专项规划

陆丰市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年)发展专项规划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