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51道简答题,背就完事儿了!

admin 4个月前 (02-14) 成功案例 31 0

  ​​

  简答题的特点

  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或者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让你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或者是提供证明,但都有一定系统性。

  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突出重点,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简答题答题技巧

  不同类型的简答,回答的方向是有所区别的:

  是什么?

  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什么”,就可以了。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应该怎样?

  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要求如下: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为什么?

  要求阐明原因,回答原因。对这类问题,关键要把道理讲清楚,论据要全面。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教育。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叙述概念

  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

  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懑,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

  这样两个概念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整体把握

  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即可,不必解释每个要点,否则会影响整个应试速度。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答: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关系;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简答题考察的是你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只要背熟相关知识点,就不怕回答不上来!

  废话不多说,51道简答题,!

  1.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师德为先”的理念。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简述教师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5.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二)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6.教师成长的途径与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7.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9.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10.影响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11.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2.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3.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广度),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持久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的特征。

  14.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  (2)持久性  (3)准确性   (4)准备性

  15.简述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常用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发散思维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1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18.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9.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0.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教育?

  (1)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

  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

  制力,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的能力。

  (2)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

  动,在活动中磨炼他们意志的坚韧性、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3)对于黏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

  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4)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

  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21.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

  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

  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

  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①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6.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7.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 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 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 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具体表现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 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 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2. 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进行教育。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 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的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 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的教学启示

  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 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是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二是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 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9.简述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 的预备性反应 ,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 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30.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1)学习习惯的广泛性

  (2)学习习惯的实践性

  (3)学习习惯的阶段性

  (4)学习习惯的模仿性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32.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道德发展所显示的基本特点为协调性。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认识的特点:直观、肤浅到抽象、本质;他律到自律;道德信念初步形成。

  (2)道德情感的特点:小学3年级转折期;爱国情感关键期(1-3、3-5)。

  (3)道德意志的特点:小学3年级显著发展。

  (4)道德行为的特点:言行一致到言行不一致。

  3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4.德育的原则?(材料分析题备考,重点备考以下五个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一)疏导原则

  1. 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 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 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 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 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 贯彻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 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四)因材施教原则

  1. 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 贯彻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五)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 基本含义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 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 发扬优点。

  35.小学德育的方法?(重点掌握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

  (一)说理教育法(又叫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贯彻要求:(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二)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贯彻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三) 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贯彻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36.考试焦虑及其应对?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以及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等。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 ,“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 ,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37.简述班级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2)核心形成阶段   (3)发展阶段   (4)成熟阶段

  38.如何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9.班级管理模式?

  (一)常规管理   (二)平行管理    (三)民主管理 (四)目标管理

  40.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责任意识和移情能力

  (二)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41.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定义: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2)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3)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 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4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3.教学原则(材料分析题考点,重点掌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直观性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二,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第三,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三) 启发性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第一,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四)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 ,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第一,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第三,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4.教学方法(材料分析题备考,重点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第二,注意启发。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提问准备。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5.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2)局限性: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 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6.教学实施的环节?

  (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的正确、方法得当、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48.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9.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措施?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50.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1.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51道简答题,背就完事儿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51道简答题,背就完事儿了!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